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苹果论文

晋西黄土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规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6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8页
    2.1 林内太阳辐射分布特征第16-18页
    2.2 林内太阳辐射模拟研究现状第18-21页
        2.2.1 树冠投影模型第18-19页
        2.2.2 林下太阳辐射传输模型第19-21页
    2.3 遮荫对作物的影响第21-28页
        2.3.1 遮荫对植物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第22-25页
        2.3.2 遮荫对植物生物学形状及生产力的影响第25-28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8-32页
    3.1 自然概况第28-30页
        3.1.1 地理位置第28页
        3.1.2 地形、地貌条件第28-29页
        3.1.3 土壤第29页
        3.1.4 水文第29-30页
        3.1.5 气候条件第30页
        3.1.6 植被条件第30页
    3.2 社会经济条件第30-32页
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2-46页
    4.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32-33页
        4.1.1 研究目标第32页
        4.1.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4.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3页
    4.2 试验材料第33-34页
    4.3 研究方案第34-43页
        4.3.1 研究方法第34-37页
        4.3.2 模型所需天文参数计算第37-38页
        4.3.3 模型精度评价方法第38-41页
        4.3.4 生产成本与经济收入计算方法第41页
        4.3.5 数据分析方法第41-43页
    4.4 关键技术及其研究方案第43页
    4.5 技术路线第43-46页
5 苹果树遮荫范围时空分布第46-70页
    5.1 树冠投影坐标系建立和太阳入射光线数学表达第46-51页
        5.1.1 树冠结构和冠形几何特征解析第46页
        5.1.2 树冠投影三维空间坐标系建立第46-48页
        5.1.3 太阳光线入射向量推导第48-51页
    5.2 单株苹果树冠投影模型第51-61页
        5.2.1 单株苹果树树冠投影模型建立第51-52页
        5.2.2 单株苹果树树冠投影边界数学表达第52-56页
        5.2.3 太阳辐射半影效应第56-57页
        5.2.4 模型精度评价第57-61页
    5.3 苹果树遮荫范围的时空分布第61-68页
        5.3.1 单株苹果树树冠投影的时空分布第61-62页
        5.3.2 遮光邻体第62-63页
        5.3.3 苹果树群体投影的时空分布第63-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6 苹果树遮荫强度时空分布第70-90页
    6.1 太阳辐射传输理论依据第70-71页
        6.1.1 树冠的多层次结构假设第70页
        6.1.2 Beer定律与Ross辐射传输理论第70-71页
    6.2 苹果树冠上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模型第71-72页
        6.2.1 冠上直射光合有效辐射计算第71页
        6.2.2 冠上散射光合有效辐射计算第71-72页
    6.3 苹果树树冠表面及太阳入射光线数学表达第72-73页
        6.3.1 树冠表面数学表达第72页
        6.3.2 太阳入射光线数学表达第72-73页
    6.4 苹果树下直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型第73-79页
        6.4.1 模型表达第73页
        6.4.2 模型相关参数确定第73-79页
    6.5 苹果树下散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型第79-80页
        6.5.1 模型表达第79-80页
        6.5.2 模型相关参数确定第80页
    6.6 模型精度评价第80-87页
        6.6.1 树下直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型模拟效果分析第80-84页
        6.6.2 树下散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型模拟效果分析第84-87页
    6.7 苹果树遮荫强度的时空分布第87-88页
    6.8 本章小结第88-90页
7 遮荫对大豆生长、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第90-104页
    7.1 小气候各因子特征及其综合效应第90-93页
        7.1.1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日变化第90页
        7.1.2 气温日变化第90页
        7.1.3 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第90-91页
        7.1.4 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第91-92页
        7.1.5 小气候综合效应评价第92-93页
    7.2 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第93-97页
        7.2.1 大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第93页
        7.2.2 大豆光合速率第93-94页
        7.2.3 大豆叶片气孔导度第94页
        7.2.4 大豆蒸腾速率第94-95页
        7.2.5 大豆叶片水势第95-96页
        7.2.6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第96-97页
    7.3 大豆生物学性状及生产力第97-99页
        7.3.1 大豆株高第97页
        7.3.2 大豆叶面积指数第97页
        7.3.3 大豆比叶重第97-98页
        7.3.4 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第98-99页
    7.4 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与小气候因子关系建模第99-101页
        7.4.1 大豆光合特性与小气候因子的数学关系第99-100页
        7.4.2 大豆产量与小气候因子的数学关系第100-101页
        7.4.3 光合有效辐射与大豆产量的回归模型第101页
    7.5 大豆经济效益第101-102页
    7.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8 基于光照环境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空间配置设计技术第104-112页
    8.1 基于光照环境的苹果-大豆问作系统空间配置设计技术流程第104页
    8.2 空间配置设计技术的实现第104-110页
        8.2.1 种植条件初选第104-106页
        8.2.2 树下巷道区域网格化定位第106页
        8.2.3 树冠遮荫范围和遮荫时间确定第106-107页
        8.2.4 距树行不同距离处遮荫强度确定第107-109页
        8.2.5 大豆光适应性分析第109页
        8.2.6 树下大豆适宜间作区判定第109-110页
    8.3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12-118页
    9.1 主要结论第112-115页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15页
    9.3 不足和展望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个人简介第128-130页
导师简介第130-132页
博士期间获得成果清单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与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比研究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赖氨酰氧化酶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