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39页 |
一. 古代中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述 | 第11-32页 |
1. 眩晕名称的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2 眩晕相关脏腑论述 | 第12-13页 |
·眩晕病位在脑 | 第12页 |
·眩晕与肝胆 | 第12页 |
·眩晕与脾胃 | 第12-13页 |
·眩晕与肾 | 第13页 |
·眩晕与心 | 第13页 |
3. 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13-16页 |
·眩晕病因论述 | 第13-14页 |
·眩晕病机论述 | 第14-16页 |
4. 古代眩晕的治法 | 第16-19页 |
·外治法 | 第16页 |
·内治法 | 第16-19页 |
5. 当代中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9-32页 |
·中药方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 第19-24页 |
·中药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 第24-25页 |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 | 第25-28页 |
·中医外治法 | 第28-30页 |
·针药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研究 | 第30-32页 |
二、西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4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纳入标准 | 第39-43页 |
·观察指标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4页 |
3. 结果 | 第44-48页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 第44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44-45页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45-46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的比较 | 第46-47页 |
·不良反应 | 第47-48页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第48页 |
·临床与证候疗效结果 | 第48页 |
·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9-53页 |
1. 痰瘀阻络型眩晕的病因病机 | 第49页 |
2. 治疗思路与方法 | 第49-50页 |
3. 方药释义 | 第50-53页 |
·痰瘀定眩汤方义 | 第50页 |
·药物详解 | 第50-53页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1.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3页 |
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