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桂中地区海相地层古地理演化及生储盖分布规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残留盆地及古地理恢复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 | 第18-27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7页 |
2.2.1 黔南坳陷 | 第21-24页 |
2.2.2 桂中坳陷 | 第24-27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 第27-52页 |
3.1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7-33页 |
3.1.1 层序界面类型及识别标志 | 第27-32页 |
3.1.2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 第32-33页 |
3.2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 | 第33-52页 |
3.2.1 沉积体系类型 | 第34-41页 |
3.2.2 典型生物礁解剖 | 第41-52页 |
第4章 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 | 第52-89页 |
4.1 层序岩相古地理恢复 | 第52-85页 |
4.1.1 SS1超层序 | 第52-54页 |
4.1.2 SS2超层序 | 第54-57页 |
4.1.3 SS3超层序 | 第57-60页 |
4.1.4 SS4超层序 | 第60-63页 |
4.1.5 SS5超层序 | 第63-66页 |
4.1.6 SS6超层序 | 第66-67页 |
4.1.7 SS7超层序 | 第67-69页 |
4.1.8 SS8超层序 | 第69-71页 |
4.1.9 SS9超层序 | 第71-73页 |
4.1.10 SS10超层序 | 第73-76页 |
4.1.11 SS11超层序 | 第76-78页 |
4.1.12 SS12超层序 | 第78-81页 |
4.1.13 SS13超层序 | 第81-85页 |
4.2 盆地演化及沉积充填响应 | 第85-89页 |
第5章 层序格架内的生储盖发育规律 | 第89-125页 |
5.1 下古生界有利生储盖组合 | 第89-110页 |
5.1.1 烃源岩 | 第89-96页 |
5.1.2 储集层 | 第96-109页 |
5.1.3 封盖层 | 第109-110页 |
5.2 上古生界有利生储盖组合 | 第110-123页 |
5.3 有利区预测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3-134页 |
图版 | 第134-161页 |
图版说明 | 第161-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