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不同品种(系)高产棉田冠层光分布特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页
    1.2 新疆的自然条件第9-10页
        1.2.1 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第9页
        1.2.2 新疆植棉史第9-10页
    1.3 新疆植棉品种第10-11页
        1.3.1 棉花的生物学特征第10页
        1.3.2 新疆植棉品种更替第10-11页
    1.4 新疆简化植棉技术第11-13页
        1.4.1 新疆植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第11-12页
        1.4.2 新疆的简化植棉第12-13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5.1 作物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5.2 作物冠层光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第14页
        1.5.3 叶面积指数(LAI)与光合有效辐射参数的关系第14-15页
        1.5.4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FAPAR与产量间的关系第15-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20页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6-17页
        2.1.1 试验地自然情况第16页
        2.1.2 试验材料第16页
        2.1.3 试验田管理第16页
        2.1.4 试验设计第16-17页
    2.2 数据采集与测试第17页
        2.2.1 室内数据采集第17页
        2.2.2 大田数据的采集第17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17-18页
        2.3.1 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计算第18页
        2.3.2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FAPAR)的计算第18页
        2.3.3 单变量线性与非线性预测模型第18页
        2.3.4 预测的均方根差(RESM)计算第18页
    2.4 采用的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三章 基于光合有效辐射参数下的高产棉田的光分布特征第20-26页
    3.1 常规棉和杂交棉群体APAR和FAPAR随生育期的变化特征第20-22页
        3.1.1 杂交棉和常规棉随生育期群体APAR的变化特征第20-21页
        3.1.2 杂交棉和常规棉随生育期群体FAPAR的变化特征第21-22页
    3.2 常规棉和杂交棉各层PAR、APAR和FAPAR的日变化第22-26页
        3.2.1 常规棉和杂交棉各层PAR的日变化第22-23页
        3.2.2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上、中、下层APAR的日变化第23-24页
        3.2.3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各层FAPAR的日变化第24-26页
第四章 棉花不同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第26-30页
    4.1 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第26页
    4.2 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6-27页
    4.3 杂交棉和常规棉地上部各组分鲜生物量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7-28页
    4.4 杂交棉和常规棉地上部各组分干生物量随生育期的变化第28-29页
    4.5 简化栽培模式下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分析第29-30页
第五章 APAR和FAPAR与LAI及产量的关系第30-35页
    5.1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APAR和FAPAR与LAI的相关关系第30页
    5.2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APAR和FAPAR与鲜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第30-32页
    5.3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APAR和FAPAR与干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第32-34页
    5.4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APAR和FAPAR与产量相关关系第34-35页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第35-39页
    6.1 结果第35-37页
        6.1.1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PAR、APAR、FAPAR的变化特征第35页
        6.1.2 常规棉和杂交棉冠层APAR和FAPAR随生育期的变化特征第35-36页
        6.1.3 常规棉和杂交棉农艺性状分析第36页
        6.1.4 常规棉和杂交棉LAI与APAR、FAPAR的相关第36页
        6.1.5 常规棉和杂交棉地上鲜生物量与APAR、FAPAR的相关第36-37页
        6.1.6 常规棉和杂交棉地上干生物量与APAR、FAPAR的相关第37页
        6.1.7 常规棉和杂交棉产量与APAR、FAPAR的相关第37页
    6.2 展望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致谢第43-44页
作者简介第44-45页
附件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伊犁地区甜菜氮磷钾互作及肥料效应研究
下一篇:北疆棉花区域试验品种(系)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