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天井的解析--对中国传统民居和当代建筑天井空间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7-27页
    1.1 天井与天井空间第17-22页
        1.1.1“天井”一词的辨析第17页
        1.1.2 天井与天井空间第17-18页
        1.1.3 天井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性构成第18-19页
        1.1.4 民居天井空间与民居院落空间的辨析第19-20页
        1.1.5 中庭空间和天井空间的辨析第20-22页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2-23页
        1.2.1 研究的背景第22-23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23页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23-27页
        1.3.1 研究的方法第23-24页
        1.3.2 研究的框架第24-27页
2 中国传统天井民居综述第27-37页
    2.1 中国传统民居产生与演变的简述第27-30页
    2.2 传统天井民居类型的确立第30-35页
        2.2.1 现有的民居类型划分方式第30-31页
        2.2.2 以类型学为基础的分类方式第31-35页
    2.3 传统天井民居的地理分布和地域性特征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模式解析第37-57页
    3.1 关于天井空间模式的说明第37页
    3.2 天井空间模式的基本原型第37-39页
    3.3 天井空间模式原型的特征和衍化第39-46页
        3.3.1“一明两暗”型的模式特征和衍化第39-41页
        3.3.2 三合天井型的模式特征和衍化第41-43页
        3.3.3 四合庭天井型的模式特征和衍化第43-46页
    3.4 特殊形式的天井空间第46-48页
    3.5 原型及其变体的相互组合第48-52页
    3.6 天井空间模式原型的意义第52-54页
    3.7 关于从天井空间模式原型到天井民居形制的研究设想第54-56页
    3.8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形态解析第57-71页
    4.1 表层结构解析第58-67页
        4.1.1 底界面第59页
        4.1.2 垂直界面第59-66页
        4.1.3 顶界面第66-67页
    4.2 深层结构解析第67-69页
        4.2.1 围合界面的“空透度”第67-68页
        4.2.2 场所性机制第68-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形成机制与社会文化因素解析第71-81页
    5.1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的形成机制第71-76页
        5.1.1 传统民居的形成规律第71-72页
        5.1.2 传统天井空间形成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方式第72-76页
        5.1.3 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主导因素的凸现第76页
    5.2 影响民居天井空间的社会文化因素第76-79页
        5.2.1 民间宗教的人界观念第76-77页
        5.2.2 风水的生气观念第77-78页
        5.2.3 伦理的位序观念第78-79页
    5.3 本章小结第79-81页
6 从传统民居天井空间到当代住宅天井空间第81-103页
    6.1 当代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的研究背景第81-84页
        6.1.1 传统民居的消亡和现代住宅建筑的肇始第81页
        6.1.2 当代住宅建筑的社会背景简述第81-82页
        6.1.3 住宅建筑设计思想的转变第82-84页
    6.2 天井空间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典型实例-上海里弄联排住宅第84-93页
        6.2.1 里弄联排住宅综述第84-85页
        6.2.2 上海里弄联排住宅的演变第85-90页
        6.2.3 上海里弄联排住宅天井空间的演变特点和意义第90-93页
    6.3 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的功能特点和类型第93-102页
        6.3.1 建国以来中国住宅建筑发展的一些特点描述第93-95页
        6.3.2 当代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的功能构成特点第95-97页
        6.3.3 对当代住宅建筑中“外天井”的辨析第97-98页
        6.3.4 当代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的类型第98-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7 当代低层住宅建筑天井空间解析第103-135页
    7.1 联排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第103-119页
        7.1.1 联排住宅建筑综述第103-105页
        7.1.2 联排住宅的空间模式特征第105-109页
        7.1.3 联排住宅天井空间模式特征第109-112页
        7.1.4 联排住宅天井空间实例解析第112-118页
        7.1.5 联排住宅天井空间特性及其设计策略第118-119页
    7.2 独立住宅建筑天井空间第119-134页
        7.2.1 独立住宅的“外向性”和“内向性”第119-122页
        7.2.2“内向性”独立住宅天井空间形式及其特性第122-126页
        7.2.3“外向性”和“内向性”兼顾的独立住宅天井空间形式及其特性第126-130页
        7.2.4 中国当代独立住宅天井空间实例解析第130-133页
        7.2.5 独立住宅天井空间设计策略第133-134页
    7.3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8 当代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天井空间解析第135-147页
    8.1 多层住宅天井空间第135-142页
        8.1.1 多层住宅内天井空间的形式第135-136页
        8.1.2 多层住宅内天井空间的采光通风特性及其设计策略第136-141页
        8.1.3 一个有场所性和内涵性的多层住宅天井空间实例第141-142页
    8.2 高层住宅天井空间第142-146页
    8.3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9 当代公共建筑天井空间设计手法解析第147-159页
    9.1 当代公共建筑天井空间设计手法第147-156页
        9.1.1 设计手法 1—“挖空”第147-151页
        9.1.2 设计手法 2—“围合”第151-154页
        9.1.3 设计手法 3—“穿插”第154-156页
    9.2 当代公共建筑天井空间设计特点的探讨第156-157页
        9.2.1 功能的拓展第156页
        9.2.2 形态的多样第156页
        9.2.3 建筑热工性能的调适第156-157页
    9.3 本章小结第157-159页
10 笔者天井空间设计实践第159-165页
    10.1 重庆铜梁区市民服务中心设计任务解析与设计对策第159-160页
        10.1.1 功能构成与设计难点第159页
        10.1.2 设计对策“合”第159-160页
        10.1.3 设计对策“离”第160页
    10.2 重庆铜梁区市民服务中心天井空间的特质和形态第160-162页
    10.3 重庆铜梁区市民服务中心主要设计图纸第162-165页
11 结语第165-167页
    11.1 本研究的回顾第165页
    11.2 本研究的不足第165页
    11.3 本研究的随想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业人工成本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及预测研究
下一篇:基于本体的亲属关系知识模型构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