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 1.2 量子纠缠 | 第14-18页 |
| 1.2.1 Bell态 | 第14-15页 |
| 1.2.2 GHZ态和W态 | 第15-17页 |
| 1.2.3 Cluster态 | 第17-18页 |
| 1.3 量子纠缠态的产生 | 第18-22页 |
| 1.3.1 两组份纠缠态的产生 | 第18-21页 |
| 1.3.2 多组份纠缠态的产生 | 第21-22页 |
| 1.4 高阶横模的纠缠态光场 | 第22-24页 |
| 1.5 量子纠缠态的应用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基于光学空间模式梳的11组份Cluster纠缠态的产生 | 第27-38页 |
| 2.1 引言 | 第27页 |
| 2.2 物理系统及场的运动方程 | 第27-34页 |
| 2.2.1 物理系统 | 第27-29页 |
| 2.2.2 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29-31页 |
| 2.2.3 系统的稳态解及正交分量起伏 | 第31-34页 |
| 2.3 连续变量空间Cluster态的纠缠特性 | 第34-37页 |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拉盖尔高斯模的20组份双轨Cluster纠缠态的产生 | 第38-49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理论模型及运动方程 | 第38-45页 |
| 3.2.1 理论模型 | 第38-40页 |
| 3.2.2 哈密顿量及运动方程 | 第40-42页 |
| 3.2.3 稳态解及正交分量起伏 | 第42-45页 |
| 3.3 连续变量双轨Cluster态的纠缠特性 | 第45-47页 |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