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诗人薛所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薛所蕴的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 第11-36页 |
第一节 薛所蕴的家世渊源 | 第11-19页 |
一、河东著姓,龙门后裔 | 第11-14页 |
二、“文薛”的家学门风 | 第14-18页 |
三、廉洁、诚敬、忠孝的家学准则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薛所蕴的生平历程 | 第19-24页 |
一、亲炙教诲,心怀志向 | 第19-21页 |
二、任职襄陵,勤政清廉 | 第21-22页 |
三、出仕清廷,仕途显畅 | 第22-23页 |
四、致仕归田,翕园唱和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薛所蕴交游考 | 第24-36页 |
一、金石之交,过从甚密——刘正宗 | 第24-27页 |
二、诗法同道,同里相得——王铎 | 第27-28页 |
三、同年之交,相知相附——胡世安 | 第28-30页 |
四、“天中鼎足”,儿女姻亲——张缙彦 | 第30-31页 |
五、“荐长成均”,屡征不起——孙奇逢 | 第31-33页 |
六、同社之友,诗酒过从——丁耀亢 | 第33-36页 |
第二章 薛所蕴的诗歌创作 | 第36-53页 |
第一节 诗歌创作的内容 | 第36-46页 |
一、离乱伤怀之作 | 第36-38页 |
二、咏物抒怀之作 | 第38-40页 |
三、酬唱赠答之作 | 第40-42页 |
四、哀挽悼念之作 | 第42-43页 |
五、善陈世情之作 | 第43-45页 |
六、送别惜别之作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薛所蕴诗歌的风格特征 | 第46-53页 |
一、沉郁悲壮,寄寓尤深 | 第46-48页 |
二、清冷寒峻,凄切哀痛 | 第48-50页 |
三、平正闲淡,羽翼风雅 | 第50-53页 |
第三章 薛所蕴的诗学主张 | 第53-69页 |
第一节 以“学杜”为标榜 | 第53-58页 |
一、推崇前后“七子” | 第53-54页 |
二、以“学杜”为标榜 | 第54-58页 |
第二节 强调“性情”与“气格” | 第58-63页 |
一、“性情”至上 | 第59-60页 |
二、“气格”为胜 | 第60-62页 |
三、“法度”制之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倡导诗歌革新的“雅正”之音 | 第63-69页 |
一、居庙堂之高,亦系故园 | 第63-65页 |
二、对摹拟诗风的反思补救 | 第65-66页 |
三、以“真诗”、“性情”架构重建 | 第66-69页 |
第四章 薛所蕴的心态研究 | 第69-83页 |
第一节 仕与悔的内心矛盾冲突 | 第69-73页 |
一、身仕满清政权 | 第69-70页 |
二、心灵上的悔愧之情 | 第70-73页 |
第二节 “两截人”的尴尬处境 | 第73-76页 |
一、在明朝“前半截”的“完人”状态 | 第73-74页 |
二、入清后“后半截”的“非完人”处境 | 第74-76页 |
第三节 时代环境之下的创作心态 | 第76-83页 |
一、现实遭遇下的悲悯情怀 | 第76-79页 |
二、宦途顺境下的平和之态结语 | 第79-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附录一 薛所蕴年谱简编 | 第85-101页 |
附录二 薛所蕴诗文辑佚 | 第101-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