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白光LED照明光源 | 第11-13页 |
1.1.1 白光LED的组成及发光原理 | 第11页 |
1.1.2 白光LED的实现途径 | 第11-12页 |
1.1.3 白光LED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稀土元素及特点 | 第13-16页 |
1.2.1 稀土元素 | 第13页 |
1.2.2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点 | 第13-14页 |
1.2.3 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 | 第14-15页 |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过程 | 第15页 |
1.2.5 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15页 |
1.2.6 稀土发光材料的优点与应用 | 第15-16页 |
1.3 稀土掺杂钼酸盐发光材料 | 第16-18页 |
1.3.1 稀土掺杂钼酸盐的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1.3.2 稀土掺杂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4 稀土掺杂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制备过程 | 第23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CaLa_2(MoO_4)_4:Eu~(3+)红色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25-41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橄榄球状红色荧光粉CaLa_2(MoO_4)_4:Eu~(3+)的制备 | 第25-26页 |
3.3 CaLa_2(MoO_4)_4:Eu~(3+)的物相分析 | 第26-29页 |
3.4 CaLa_2(MoO_4)_4:Eu~(3+)的形貌分析 | 第29-33页 |
3.4.1 谷氨酸用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La~(3+)/MoO_4~(2-)配比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30-33页 |
3.5 CaLa_2(MoO_4)_4:Eu~(3+)的发光性能分析 | 第33-39页 |
3.5.1 CaLa_2(MoO_4)_4:Eu~(3+)的荧光光谱 | 第33-34页 |
3.5.2 形貌对CaLa_2(MoO_4)_4:Eu~(3+)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3 Eu~(3+)掺杂浓度对CaLa_2(MoO_4)_4:Eu~(3+)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4 CaLa_2(MoO_4)_4:Eu~(3+)的浓度猝灭机理 | 第36-37页 |
3.5.5 CaLa_(2-x)(MoO_4)_4:xEu~(3+)的色坐标 | 第37-39页 |
3.5.6 CaLa_(2-x)(MoO_4)_4:xEu~(3+)的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CaGd_2(MoO_4)_4:Sm~(3+)红色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双锥体状CaGd_2(MoO_4)_4:Sm~(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 | 第41页 |
4.3 CaGd_2(MoO_4)_4:Sm~(3+)的物相分析 | 第41-43页 |
4.4 CaGd_2(MoO_4)_4:Sm~(3+)的形貌分析 | 第43-45页 |
4.4.1 EDTA用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水热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CaGd_2(MoO_4)_4:Sm~(3+)的发光性能分析 | 第45-51页 |
4.5.1 CaGd_2(MoO_4)_4:Sm~(3+)的荧光光谱 | 第45-47页 |
4.5.2 形貌对CaGd_2(MoO_4)_4:Sm~(3+)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7页 |
4.5.3 Sm~(3+)掺杂浓度对CaGd_2(MoO_4)_4:Sm~(3+)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4 CaGd_2(MoO_4)_4:Sm~(3+)的浓度猝灭机理 | 第48-49页 |
4.5.5 CaGd_(2-x)(MoO_4)_4:xSm~(3+)(x=0.05-0.30mmol)的色坐标 | 第49-51页 |
4.5.6 CaGd_(1.85)(MoO_4)_4:0.15Sm~(3+)的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 | 第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NaLa(MoO_4)_2:Sm~(3+),Dy~(3+)白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53-66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球形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NaLa(MoO_4)_2:Sm~(3+),Dy~(3+)的制备 | 第53-54页 |
5.3 NaLa(MoO_4)_2:Sm~(3+),Dy~(3+)的物相分析 | 第54-55页 |
5.4 NaLa(MoO_4)_2:Sm~(3+),Dy~(3+)的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5.5 NaLa(MoO_4)_2:Ln~(3+)(Ln=Sm~(3+)或Dy~(3+))的发光性能分析 | 第56-60页 |
5.5.1 NaLa_2(MoO_4)_2:Sm~(3+)的发光性能 | 第56-57页 |
5.5.2 Sm~(3+)掺杂浓度对NaLa_(1-x)(MoO_4)_2:xSm~(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5.5.3 NaLa(MoO_4)_2:Sm~(3+)的浓度猝灭机理 | 第57-59页 |
5.5.4 NaLa(MoO_4)_2:Dy~(3+)的发光性能 | 第59-60页 |
5.6 NaLa(MoO_4)_2:Sm~(3+),Dy~(3+)的发光性能 | 第60-62页 |
5.7 Sm~(3+)和Dy~(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62-64页 |
5.8 白光荧光粉NaLa_(0.87)(MoO_4)_2:1%Sm~(3+),12%Dy~(3+)的热稳定性 | 第64-65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