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原位合成硫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及活化机理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6-30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锂硫电池第17-18页
        1.2.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第17页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8-25页
        1.3.1 硫/碳复合材料第19-21页
        1.3.2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第21-23页
        1.3.3 硫/氧化物复合材料第23-25页
    1.4 锂硫电池锂负极研究现状第25-26页
    1.5 锂硫电池新型电极结构设计第26-28页
    1.6 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8-30页
2 实验部分和表征手段第30-34页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30-31页
        2.1.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2.1.2 实验仪器第31页
    2.2 电池制备第31-32页
        2.2.1 浆料制备第31页
        2.2.2 极片制备第31-32页
        2.2.3 电池组装第32页
    2.3 材料表征测试第32-33页
        2.3.1 X射线衍射 (XRD)表征第32页
        2.3.2 扫描电镜 (SEM)表征第32-33页
        2.3.3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 (TG-DSC)分析第33页
        2.3.4 透射扫描 (TEM)分析第33页
    2.4 电化学测试第33-34页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3页
        2.4.2 循环伏安 (CV)测试第33页
        2.4.3 电化学阻抗 (EIS)测试第33-34页
3 中空hPANI/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实验制备第34-35页
    3.3 hPANI/S复合材料的表征第35-39页
        3.3.1 微观结构第35-38页
        3.3.2 TG-DSC第38-39页
    3.4 hPANI/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39-43页
        3.4.1 hPANI/S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第39-40页
        3.4.2 hPANI/S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40-41页
        3.4.3 hPANI/S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1-42页
        3.4.4 hPANI/S复合材料的阻抗图谱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G/S/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4-55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实验制备第44-45页
    4.3 G/S/PANI复合材料的表征第45-48页
        4.3.1 微观结构第45-47页
        4.3.2 TG-DSC第47-48页
    4.4 G/S/PAN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48-52页
        4.4.1 G/S/PANI/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第48-49页
        4.4.2 hPANI/S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49-50页
        4.4.3 G/S/PANI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50-51页
        4.4.4 G/S/PANI复合材料的阻抗图谱第51-52页
    4.5 循环后G/S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第52-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SiO_2包覆G/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活化机理研究第55-65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实验制备第55-56页
    5.3 G/S/Si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56-60页
        5.3.1 G/S/SiO_2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第56页
        5.3.2 G/S/SiO_2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56-57页
        5.3.3 G/S/SiO_2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57-58页
        5.3.4 G/S/SiO_2复合材料的阻抗图谱第58-60页
    5.4 G/S/SiO_2复合材料的表征第60-62页
        5.4.1 TG-DSC第60页
        5.4.2 微观结构第60-62页
    5.5 G/S/SiO_2复合材料的活化机理研究第62-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6 结论和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作者简历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MO-OFDM电力线通信系统中的次优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颜色识别的线束检测仪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