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大学生友善观及其培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8-28页 |
2.1 大学生友善观及其培育的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2.1.1 友善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2.1.2 友善观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3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涵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2.2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原则 | 第23-25页 |
2.2.1 知行合一 | 第23-24页 |
2.2.2 文化熏陶 | 第24页 |
2.2.3 榜样引领 | 第24-25页 |
2.3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2.3.1 大学阶段是友善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第25页 |
2.3.2 友善观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 | 第25-26页 |
2.3.3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第26-28页 |
3 大学生友善观的理论基础 | 第28-39页 |
3.1 中国传统友善观 | 第28-32页 |
3.1.1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友善观 | 第28-31页 |
3.1.2 道家“天人合一”友善观 | 第31页 |
3.1.3 佛家“善待众生”友善观 | 第31-32页 |
3.2 西方友善观 | 第32-35页 |
3.2.1 柏拉图学派的“爱智” | 第32-33页 |
3.2.2 逍遥学派的“善的友爱” | 第33-34页 |
3.2.3 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的友爱” | 第34-35页 |
3.3 马克思主义友善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对友善的继承和发展 | 第35-39页 |
3.3.1 马克思主义友善观 | 第35-37页 |
3.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对友善的继承和发展 | 第37-39页 |
4 大学生友善观及其培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9-53页 |
4.1 友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0-49页 |
4.1.1 友善认知及践行现状调查 | 第41-46页 |
4.1.2 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1.3 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2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9-53页 |
4.2.1 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第49-51页 |
4.2.2 培育方式存在问题 | 第51页 |
4.2.3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5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 第53-59页 |
5.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作用 | 第53-55页 |
5.1.1 提升友善观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 第53-54页 |
5.1.2 借助网络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54页 |
5.1.3 发挥思政课教职工榜样示范作用 | 第54-55页 |
5.1.4 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友善培育意识 | 第55页 |
5.2 构建友善观培育长效机制 | 第55-57页 |
5.2.1 完善大学生友善评价制度 | 第56页 |
5.2.2 建立践行友善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5.3 落实友善文化培育 | 第57-59页 |
5.3.1 借助友善专题讲座教育 | 第57页 |
5.3.2 创设友善公益俱乐部 | 第57-58页 |
5.3.3 组织友善调査活动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