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调控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概述第12-15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的相关定义第12-13页
        1.2.2 光催化反应作用机制第13-14页
        1.2.3 光催化的应用领域第14-15页
    1.3 氮化碳光催化剂的概述第15-18页
        1.3.1 氮化碳光催化剂结构第15-16页
        1.3.2 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第16-18页
    1.4 提高氮化碳光催化活性的方法第18-24页
        1.4.1 半导体的复合第18-20页
        1.4.2 纳米化改性第20-21页
        1.4.3 共聚合改性第21-22页
        1.4.4 贵金属沉积第22-23页
        1.4.5 掺杂改性第23-24页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窄带隙半导体耦合Bi_2S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第25-38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7页
        2.2.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2.2 仪器及设备第26页
        2.2.3 实验步骤第26页
        2.2.4 表征方法第26-27页
        2.2.5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27页
        2.2.6 捕获活性物种的测定第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6页
        2.3.1 SEM和TEM分析第27-28页
        2.3.2 红外光谱分析第28-29页
        2.3.3 XRD分析第29页
        2.3.4 DRS分析第29-30页
        2.3.5 光催化性能及稳定性分析第30-31页
        2.3.6 光生电荷分离研究第31-32页
        2.3.7 光催化过程中活性物种的检测第32-35页
        2.3.8 稳定性研究第35-36页
        2.3.9 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可见光响应g-C_3N_4/PPy/Ag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第38-54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仪器及设备第39页
        3.2.2 实验试剂第39-40页
        3.2.3 实验步骤第40页
        3.2.4 表征方法第40-41页
        3.2.5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41页
        3.2.6 捕获活性种和·O_2~-、·OH定量实验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3.3.1 FT-IR分析第41-42页
        3.3.2 XRD分析第42-43页
        3.3.3 XPS分析第43-44页
        3.3.4 SEM和TEM分析第44-45页
        3.3.5 光催化性能的测定第45-47页
        3.3.6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第47页
        3.3.7 DRS分析第47-48页
        3.3.8 PL分析第48-49页
        3.3.9 光电流分析第49页
        3.3.10 时间分辨荧光衰减光谱分析第49-50页
        3.3.11 活性种的分析第50-52页
        3.3.12 光催化机制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多孔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模板法构筑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4-69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4.2.1 实验试剂第54-55页
        4.2.2 仪器及设备第55页
        4.2.3 实验步骤第55-56页
        4.2.4 表征方法第56页
        4.2.5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7页
        4.3.1 XRD分析第56-57页
        4.3.2 FT-IR分析第57-58页
        4.3.3 SEM和TEM分析第58-60页
        4.3.4 DRS分析第60-61页
        4.3.5 PL分析第61页
        4.3.6 光电流分析第61-62页
        4.3.7 时间分辨荧光衰减光谱分析第62页
        4.3.8 XPS分析第62-63页
        4.3.9 N2吸附-脱附分析第63-65页
        4.3.10 光催化性能的测定第65-66页
        4.3.11 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种的分析第66页
        4.3.12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磷掺杂多孔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9-80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5.2.1 实验试剂第69-70页
        5.2.2 仪器及设备第70页
        5.2.3 实验步骤第70页
        5.2.4 表征方法第70-71页
        5.2.5 光催化性能测定第7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1-79页
        5.3.1 SEM和TEM分析第71-73页
        5.3.2 XRD分析第73页
        5.3.3 FT-IR分析第73-74页
        5.3.4 XPS分析第74-75页
        5.3.5 DRS分析第75页
        5.3.6 PL分析第75-76页
        5.3.7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76-77页
        5.3.8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77页
        5.3.9 光催化剂稳定性第77-78页
        5.3.10 光催化过程中活性种分析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主要结论第80-81页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津润燥方治疗干燥综合征及调控CD4+CD25+Foxp3T细胞、Th17细胞机制研究
下一篇: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