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2.1 国际进展 | 第19-23页 |
1.2.2 国内进展 | 第23-26页 |
1.2.3 国内外差距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页 |
2.3 试验区概况 | 第29-30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2.4.1 OTC熏气系统 | 第30-31页 |
2.4.2 生长季第一部分试验 | 第31-32页 |
2.4.3 生长季第二部分试验 | 第32页 |
2.4.4 生长季第三部分试验 | 第32页 |
2.4.5 非生长季试验 | 第32-33页 |
2.4.6 测定方法及指标 | 第33-36页 |
第三章 O_3浓度升高对亚热带树木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伤害症状 | 第36-47页 |
3.1 每日 8 h O_3浓度均值(M8)和每日 8 h O_3浓度峰值(P8) | 第36-37页 |
3.2 O_3浓度增加对光响应曲线、气体交换参数和Pn-PAR响应参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O_3浓度增加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 O_3浓度增加对Pn-PAR响应参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 O_3浓度增加对植物的伤害症状 | 第43-44页 |
3.6 讨论 | 第44-46页 |
3.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O_3浓度升高对亚热带树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58页 |
4.1 M8和AOT40值 | 第47-48页 |
4.2 可见伤害症状 | 第48-49页 |
4.3 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合色素 | 第49-52页 |
4.4 抗性生理指标 | 第52页 |
4.5 内源激素水平 | 第52-53页 |
4.6 植株生长参数 | 第53-54页 |
4.7 讨论 | 第54-57页 |
4.8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O_3浓度升高对亚热带树木幼苗茎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8-66页 |
5.1 M8和AOT40值 | 第58页 |
5.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 | 第58-60页 |
5.3 茎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 | 第60-63页 |
5.4 讨论 | 第63-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非生长季中O_3浓度升高对亚热带树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6-80页 |
6.1 M8和AOT40值 | 第66-67页 |
6.2 试验阶段的界定 | 第67页 |
6.3 可见伤害症状 | 第67-68页 |
6.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 | 第68-71页 |
6.5 抗性生理指标 | 第71-74页 |
6.6 内源激素水平 | 第74-76页 |
6.7 讨论 | 第76-79页 |
6.8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0-8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10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