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以3.28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第8-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案例解析 | 第10-12页 |
| ·案情介绍及处理结果 | 第10页 |
| ·深入分析引起事故的行政责任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行政问责制概念及功能 | 第12-16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定义 | 第12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功能 | 第12-14页 |
| ·监督功能 | 第12-13页 |
| ·惩处功能 | 第13页 |
| ·教育功能 | 第13页 |
| ·预防功能 | 第13-14页 |
|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第14-16页 |
| ·行政问责主体 | 第14页 |
| ·行政问责的事由 | 第14页 |
| ·行政问责对象 | 第14-15页 |
| ·行政问责的程序 | 第15页 |
| ·行政问责的结果 | 第15页 |
| ·责任承担体系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行政问责制的问题分析 | 第16-21页 |
| ·行政问责制的文化落后 | 第16-18页 |
| ·心理层面:行政问责主客体的问责心理不成熟 | 第16页 |
| ·思想层面:对行政问责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16-17页 |
| ·意识形态层面: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的冷漠 | 第17-18页 |
| ·具体制度的问题 | 第18-21页 |
| ·缺乏统一的行政问责制度 | 第18页 |
| ·问责主体缺位导致问责力度不大 | 第18-19页 |
| ·问责客体不清 | 第19页 |
| ·问责的事由过窄和问责不彻底 | 第19页 |
| ·问责的形式不完全导致责任承担不完全 | 第19页 |
| ·行政问责的信息不对称,监督机制存在弊端 | 第19-20页 |
|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缺失,高官复出弊病多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国外行政问责制的启示 | 第21-26页 |
| ·美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21-22页 |
| ·司法问责:查违宪审 | 第21页 |
| ·选民问责制:罢免 | 第21页 |
| ·立法机关弹劾 | 第21页 |
| ·政府内部的监责督问制 | 第21-22页 |
| ·英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22-23页 |
| ·议会的问责制 | 第22-23页 |
| ·对行政的司法监督 | 第23页 |
|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 第23页 |
| ·法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23-24页 |
| ·议会对行政监督 | 第23-24页 |
| ·法院对行政监督 | 第24页 |
| ·政府内部的监督 | 第24页 |
| ·日本的行政问责制 | 第24-26页 |
| ·议会问责 | 第24页 |
| ·司法监督 | 第24-25页 |
| ·公务员问责 | 第25-26页 |
| 第五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及构想 | 第26-33页 |
| ·确立行政问责的原则 | 第26-27页 |
| ·权责统一原则 | 第26页 |
| ·责任形式有机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 ·公开透明的原则 | 第26页 |
| ·行政问责的具体条文必须适用 | 第26-27页 |
| ·重塑我国的行政问责制文化 | 第27-28页 |
| ·树立问责理念 | 第27页 |
| ·构建问责文化的制度基础 | 第27页 |
| ·用法治观念代替人治观念 | 第27页 |
| ·把权力意识转移到权利意识上 | 第27-28页 |
| ·强化道德教教育 | 第28页 |
| ·具体制度的完善 | 第28-32页 |
| ·建立统一行政问责的法律法规 | 第28页 |
| ·规定责任种类 | 第28页 |
| ·健全问责主体 | 第28-29页 |
| ·规范问责客体 | 第29页 |
| ·规范责任事由和范围 | 第29-30页 |
| ·规定公民的行政问责参与权 | 第30页 |
| ·扩充责任承担方式 | 第30页 |
| ·完善行政问责程序 | 第30-31页 |
| ·完善官员复出制度 | 第31页 |
| ·完善群体问责机制 | 第31-32页 |
| ·行政问责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 第32-33页 |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