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1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概念源起 | 第9-15页 |
| 1.1. 不合理信念概念 | 第9-10页 |
| 1.2 不合理信念的外延和判定标准 | 第10-12页 |
| 1.3. 不合理观念的结构和测量 | 第12-15页 |
| 2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内涵 | 第15-16页 |
| 3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3.1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16-17页 |
| 3.2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与人际困扰关系 | 第17-18页 |
| 3.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18-19页 |
| 4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 2.2 实际意义 | 第21-22页 |
| 3 研究思路和假设 | 第22页 |
| 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4.1 文献研究 | 第22页 |
| 4.2 实证研究 | 第22-24页 |
| 第三部分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量表编制 | 第24-3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2.2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 2.3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3.1 项目分析 | 第26-28页 |
|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3.4 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 3.5. 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 4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部分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特点研究 | 第38-42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 2.3 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 3.1 基本状况 | 第39页 |
| 3.2 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39-41页 |
| 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部分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42-4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 2.3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3.1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43-44页 |
| 3.2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 第44页 |
| 3.3 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44-45页 |
| 3.4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困扰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45-47页 |
| 4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六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8-56页 |
| 1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的内涵和结构 | 第48-50页 |
| 2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现状分析 | 第50-51页 |
| 2.1 总体特征 | 第50页 |
| 2.2 在性别、学历、专业类型、生源类型上的差异 | 第50-51页 |
| 3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51-56页 |
| 3.1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51-52页 |
| 3.2 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 第52页 |
| 3.3. 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 第52-54页 |
| 3.4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和人际困扰之间的遮掩效应 | 第54-56页 |
|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A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初测量表(部分项目) | 第63-65页 |
| 附录B 大学生同辈交往不合理信念正式量表(部分项目)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