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青春片定义及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诗意化的青春图景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时间的切断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空间的抽离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政治的淡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符号化的青春物语 | 第20-28页 |
第一节 符号化的青春造型 | 第20-23页 |
第二节 雷同化叙事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拼贴化的青春意象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镜像化的青春告白 | 第28-39页 |
第一节 集体镜像背后的原子式个体 | 第28-32页 |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镜像背后的主流文化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历史镜像背后的虚无主义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唯美镜像背后的商业意识形态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物神崇拜与图像化的青春怀旧 | 第39-44页 |
第一节 物神:消费时代的拜物教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图像:虚拟的青春与历史的景观化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