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机定子液冷流道结构优化分析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电机定子的热特性分析 | 第18-26页 |
2.1 电机定子的组成 | 第18-21页 |
2.1.1 绕组 | 第18-19页 |
2.1.2 铁芯 | 第19-20页 |
2.1.3 机壳 | 第20页 |
2.1.4 冷却液 | 第20-21页 |
2.2 电机生热机理 | 第21页 |
2.2.1 铁损耗计算 | 第21页 |
2.2.2 铜损耗计算 | 第21页 |
2.3 电机的散热机理 | 第21-24页 |
2.3.1 外表面散热系数 | 第22页 |
2.3.2 流道内湍流强制对流换热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3.3 电机内部空气的处理 | 第23-24页 |
2.3.4 水道热阻数学模型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电机定子的CFD热仿真 | 第26-42页 |
3.1 热仿真 | 第26-34页 |
3.1.1 电机定子模型 | 第26-27页 |
3.1.2 仿真计算流程 | 第27-29页 |
3.1.3 电机定子稳态仿真 | 第29-31页 |
3.1.4 电机定子瞬态仿真 | 第31-34页 |
3.2 实验研究 | 第34-37页 |
3.2.1 实验平台的介绍 | 第34-36页 |
3.2.2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36-37页 |
3.3 电机定子温升的理论解析 | 第37-40页 |
3.4 三者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冷却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 第42-68页 |
4.1 冷却结构对比分析 | 第42-52页 |
4.1.1 轴向结构 | 第44-46页 |
4.1.2 平行结构 | 第46-47页 |
4.1.3 螺旋结构 | 第47-48页 |
4.1.4 并联结构—进出液口同侧 | 第48-50页 |
4.1.5 并联结构—进出液口异侧 | 第50-51页 |
4.1.6 冷却结构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2 水道倒角 | 第52-55页 |
4.3 直肋的优化 | 第55-60页 |
4.3.1 肋片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55-59页 |
4.3.2 优化设计的理论解析 | 第59-60页 |
4.3.3 优化方案结论 | 第60页 |
4.4 扰流片的优化 | 第60-66页 |
4.4.1 物理模型 | 第60-61页 |
4.4.2 扰流片结构优化设计 | 第61-65页 |
4.4.3 优化结构的理论解析 | 第65-66页 |
4.4.4 优化设计结论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5.1 总结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