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继承法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之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保护弱者的立法理念 | 第14页 |
二、死后扶养思想的体现 | 第14-15页 |
三、被继承人意思推定的理论 | 第15-16页 |
四、养老育幼,照顾病残原则之继承法中的贯彻 | 第16页 |
第三节 完善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一、酌情分得遗产制度对新的家庭结构的应对 | 第16-17页 |
二、酌情分得遗产制度对“新的家庭形态”的应对 | 第17页 |
第四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功能 | 第17-19页 |
一、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鼓励民间扶养行为 | 第17-18页 |
二、扩大遗产受益人范围,弥补继承制度的不足 | 第18页 |
三、灵活实现个案正义,解决实务中的疑难案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类似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之比较和启示 | 第19-28页 |
第一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与日韩类似规定比较及启示 | 第19页 |
第二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与香港、台湾地区类似制度比较与启示 | 第19-23页 |
一、关于权利主体 | 第20页 |
二、关于取得要件 | 第20-21页 |
三、关于数量及考量因素 | 第21-22页 |
四、关于权利行使与保障 | 第22页 |
五、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类似制度的异同及启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与必留份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 第23-28页 |
一、立法目的之比较及启示 | 第23-24页 |
二、立法价值之比较及启示 | 第24-25页 |
三、适用范围之比较及启示 | 第25-26页 |
四、权利主体之比较及启示 | 第26页 |
五、分配数额之比较及启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继承法酌情分得遗产制度存在之问题 | 第28-33页 |
第一节 酌情分得遗产权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 第28页 |
第二节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具体规定不明确 | 第28-33页 |
一、酌情分得遗产权人的范围过窄 | 第28-29页 |
二、酌情分得遗产权的取得要件标准不合理 | 第29-31页 |
三、酌情分得遗产的数额无明确考量因素 | 第31页 |
四、酌情分得遗产权人的权利行使与保障措施不完善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继承法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之建议 | 第33-42页 |
第一节 明确酌情分得遗产权的法律性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完善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34-40页 |
一、将晚辈直系姻亲调整到酌情分得遗产权人的范围 | 第34-35页 |
二、区分不同权利主体的取得要件 | 第35-37页 |
三、明确酌情分得遗产的数额上限及考量因素 | 第37-39页 |
四、明确酌情分得遗产权人的权利行使与保障措施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协调、设立与酌情分得遗产相关的制度 | 第40-42页 |
一、协调与法定继承制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二、设立遗产管理人制度,保障酌情分得遗产权人的权利实现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