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普惠性与空间差异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绪论第7-12页
    1.1 前言第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9页
        1.2.1 研究目的第7-8页
        1.2.2 研究意义第8-9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9-11页
        1.3.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1-12页
        1.4.1 创新点第11页
        1.4.2 不足之处第11-12页
2.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12-19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12-13页
        2.1.1 金融发展理论第12页
        2.1.2 互联网相关理论第12-13页
        2.1.3 其他相关理论第13页
    2.2 研究综述第13-19页
        2.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普惠性研究综述第13-15页
        2.2.2 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差异性研究综述第15-17页
        2.2.3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第17-19页
3.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状况描述第19-26页
    3.1 互联网金融的缘起第19页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概况第19-26页
        3.2.1 互联网支付第20-21页
        3.2.2 网络借贷第21-23页
        3.2.3 股权众筹融资第23页
        3.2.4 互联网基金销售第23-24页
        3.2.5 互联网保险第24-25页
        3.2.6 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第25-26页
4.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分析第26-34页
    4.1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第26-28页
        4.1.1 互联网金融概述第26-27页
        4.1.2 普惠金融概述第27页
        4.1.3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耦合机制第27-28页
    4.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普惠性特征第28-30页
        4.2.1 金融交易成本低和金融脱媒第28-29页
        4.2.2 金融发展的多样性和金融产品创新第29页
        4.2.3 金融服务的广阔覆盖面和引导民间金融第29-30页
        4.2.4 金融风险控制优势和信息处理大数据化第30页
    4.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普惠性若干思考第30-33页
        4.3.1 正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普惠性特征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4.3.2 发挥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特征优势,拓宽普惠金融领域第31-32页
        4.3.3 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加速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第32页
        4.3.4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夯实制度基础第32-33页
        4.3.5 深化互联网金融改革,重视空间普惠第33页
    4.4 小结第33-34页
5.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分析第34-40页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4-35页
        5.1.1 互联网金融衡量指标第34页
        5.1.2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第34-35页
        5.1.3 数据说明第35页
    5.2 互联网金融空间差异性实证分析第35-39页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第35-36页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第36-38页
        5.2.3 散点图第38-39页
    5.3 小结第39-40页
6.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江西为例第40-47页
    6.1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第40-42页
        6.1.1 面临的新形势第40页
        6.1.2 发展概述第40-41页
        6.1.3 突出问题第41-42页
    6.2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第42-44页
        6.2.1 优化金融生态,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第43页
        6.2.2 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地区金融需求第43页
        6.2.3 创新金融模式,改善地区金融结构第43-44页
    6.3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第44-46页
        6.3.1 找准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定位,深化金融改革第44页
        6.3.2 重点推进金融模式创新,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第44-45页
        6.3.3 强化金融风险管控,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第45页
        6.3.4 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化微观要素第45-46页
    6.4 小结第46-47页
7.结论及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饱和烯酮—二芳基戊二烯酮衍生物的合成、活性检测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凝血酶敏感蛋白-1介导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促进慢性牙周炎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