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六、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微信概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微信的诞生及发展 | 第16-21页 |
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微信 | 第16-17页 |
二、微信的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第二节 微信的属性:是工具、媒介还是媒体?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微信的主要社会功能 | 第22-27页 |
一、微信的政治功能 | 第22页 |
二、微信的社交与信息传播功能 | 第22-23页 |
三、微信的经济功能 | 第23-25页 |
四、微信的娱乐服务功能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微信的舆论引导机理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微信的传播方式 | 第27-30页 |
一、微信中的人际传播 | 第27-29页 |
二、微信中的群体传播 | 第29页 |
三、微信中的大众传播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微信中的议程设置 | 第30-31页 |
一、议程设置理论阐述 | 第30页 |
二、微信与其他媒体联合的议程设置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微信中的意见领袖 | 第31-35页 |
一、意见领袖的内涵 | 第31-32页 |
二、微信中的意见领袖类型 | 第32-33页 |
三、微信意见领袖对舆论引导的作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47页 |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微信的舆论引导进程 | 第35-39页 |
一、舆论发酵阶段——多中心互动形成议题 | 第35-37页 |
二、舆论点爆阶段——多场域共振助推舆论发展 | 第37-38页 |
三、舆论消退阶段——多主体话语淡化降温舆论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微信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功能表现 | 第39-42页 |
一、一个“传声筒” | 第39-40页 |
二、一个“救助站” | 第40-41页 |
三、一个“心灵驿站”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微信在突发事件中引导舆论的优势 | 第42-44页 |
一、精确化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质量高 | 第42-43页 |
二、熟人关系去匿名化,舆论引导效果好 | 第43页 |
三、信息传播渗透性强,舆论引导影响范围广 | 第43页 |
四、微信阅读成为用户习惯,舆论引导方式多 | 第43-44页 |
五、意见领袖话题趋同,加强舆论导向力 | 第44页 |
第四节 微信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所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闭环圈子导致信息自净能力差 | 第44页 |
二、舆论引导主体多样化,易造成信息选择困扰 | 第44-45页 |
三、显舆论与潜舆论并存,舆论研判难度大 | 第45页 |
四、圈群效应暗藏风险,容易引发群体极化 | 第45页 |
五、娱乐化、商业化盛行,消解公共性,侵蚀公益性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中微信的舆论引导对策 | 第47-53页 |
第一节 政府应加强自我建设,提升舆论把控能力 | 第47-48页 |
一、提升驾驭新媒介的能力,借助公众号适当干预舆论 | 第47-48页 |
二、完善舆论监测系统,预防暗藏风险 | 第48页 |
三、完善回应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 第48页 |
第二节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意见领袖作用,提升舆论引导力 | 第48-50页 |
一、丰富舆论引导渠道与技能,提高舆论引导力 | 第49页 |
二、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意见领袖作用 | 第49页 |
三、发挥媒体教化功能,培养公众媒介素养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运营商应加强源头监管,营造良好微信生态环境 | 第50-51页 |
一、加强资质审查,严格公众平台准入制度 | 第50页 |
二、建立健全用户共享共建机制,加强传播信息监管 | 第50-51页 |
三、树立功能研发人文理念,提升微信用户使用体验 | 第51页 |
第四节 用户应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舆论理性发展 | 第51-53页 |
一、加强个人自律,做到不盲从不跟风 | 第51-52页 |
二、加强媒介修养,提升信息识别能力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