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结论 | 第17-18页 |
2 山核桃破壳的力学特性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山核桃的微观结构特性 | 第18-19页 |
2.3 山核桃破壳力学特性试验 | 第19-24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3.2 试验设备 | 第19页 |
2.3.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3.4 不同试验因素下对山核桃破壳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5 山核桃破壳载荷 | 第21-22页 |
2.3.6 山核桃破壳形变量 | 第22-23页 |
2.3.7 山核桃破壳能量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山核桃破壳冲击试验台设计 | 第25-32页 |
3.1 山核桃冲击试验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3.1.1 冲击的概念 | 第25页 |
3.1.2 山核桃破壳力学性能参数测定原理 | 第25-26页 |
3.2 山核桃破壳试验台方案对比 | 第26-29页 |
3.2.1 方案一:曲柄摇杆式试验台 | 第26-27页 |
3.2.2 方案二:落锤式试验台 | 第27-28页 |
3.2.3 方案对比 | 第28-29页 |
3.3 山核桃破壳试验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29-31页 |
3.3.1 试验台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3.2 冲击锤的设计 | 第29页 |
3.3.3 冲击座与防二次冲击装置的设计 | 第29-31页 |
3.3.4 冲击试验台整体模型的建立以及实现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山核桃破壳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第32-38页 |
4.1 山核桃破壳测试系统硬件设计原理 | 第32-33页 |
4.2 测试系统硬件选型 | 第33-37页 |
4.2.1 数据采集卡选型 | 第33页 |
4.2.2 加速度传感器选型 | 第33-34页 |
4.2.3 冲击力传感器选型 | 第34页 |
4.2.4 测距传感器选型 | 第34-35页 |
4.2.5 信号调理设备 | 第35-36页 |
4.2.6 步进电机驱动结构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山核桃破壳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第38-52页 |
5.1 虚拟仪器概述 | 第38-39页 |
5.2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39-41页 |
5.3 模拟信号数据采集 | 第41-44页 |
5.3.1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 第41页 |
5.3.2 采样定理 | 第41-42页 |
5.3.3 数据采集 | 第42-44页 |
5.4 数字信号的输出 | 第44页 |
5.5 信号分析 | 第44-51页 |
5.5.1 消除信号直流分量 | 第45页 |
5.5.2 滤波处理 | 第45-46页 |
5.5.3 信号积分 | 第46-47页 |
5.5.4 曲线拟合 | 第47-48页 |
5.5.5 插值 | 第48-50页 |
5.5.6 数据处理及分析程序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山核桃破壳试验研究及分析 | 第52-61页 |
6.1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52页 |
6.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第52-53页 |
6.3 不同因素下山核桃破壳测试参数结果 | 第53-58页 |
6.3.1 不同因素试验下对山核桃冲击破壳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6.3.2 不同因素下试验对山核桃冲击破壳功率和能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6.3.3 不同因素试验下对山核桃冲击破壳形变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6.4 山核桃破壳裂纹形成图像 | 第58-59页 |
6.5 山核桃破壳效果比较 | 第59-6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