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 第16-31页 |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述 | 第16-19页 |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及特性 | 第16-17页 |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场景和组成结构 | 第17-18页 |
|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未来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 2.2 Zigbee协议基本概述 | 第19-23页 |
| 2.2.1 Zigbee协议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 2.2.2 Zigbee协议特性及与其他协议对比情况 | 第20-22页 |
| 2.2.3 Zigbee协议应用背景 | 第22-23页 |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定位技术 | 第23-30页 |
| 2.3.1 WSNs基本信息及术语介绍 | 第23页 |
| 2.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的基本算法 | 第23-29页 |
| 2.3.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锚节点自定位及非视距鉴别算法 | 第31-66页 |
| 3.1 问题提出及定位结构 | 第31-33页 |
| 3.2 锚节点自定位算法 | 第33-36页 |
| 3.2.1 算法推导求解 | 第33-35页 |
| 3.2.2 锚节点自定位算法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 3.3 非视距鉴别算法 | 第36-40页 |
| 3.3.1 非视距误差对定位系统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2 当前处理非视距误差的方法 | 第37-38页 |
| 3.3.3 非视距鉴别算法 | 第38-40页 |
| 3.4 混合定位算法 | 第40-44页 |
| 3.4.1 引言 | 第40页 |
| 3.4.2 混合定位算法提出背景 | 第40-41页 |
| 3.4.3 TDOA与AOA混合定位算法 | 第41-42页 |
| 3.4.4 TDOA与AOA混合定位算法定位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 3.5 仿真分析 | 第44-64页 |
| 3.5.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3.5.2 锚节点自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 第45-49页 |
| 3.5.3 锚节点自定位算法进阶仿真分析 | 第49-51页 |
| 3.5.4 基于TDOA与AOA混合定位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第51-58页 |
| 3.5.5 非视距鉴别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第58-6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4 基于JN5168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 | 第66-83页 |
| 4.1 系统需求和结构设计 | 第66页 |
| 4.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传感器节点芯片的选择及工作结构 | 第66-74页 |
| 4.2.1 系统传感器节点芯片的选择及工作结构 | 第66-71页 |
| 4.2.2 定位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74页 |
| 4.3 定位节点TOA/TOF数据处理与传输和冲突规避 | 第74-80页 |
| 4.3.1 定位节点TOA/TOF数据处理 | 第75页 |
| 4.3.2 定位节点TOA/TOF数据传输和冲突规避 | 第75-80页 |
| 4.4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80-8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 5.1 论文总结 | 第83-84页 |
| 5.2 论文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