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碳氮分配及其耦合特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表第18-19页
计量单位第19-20页
1 引言第20-47页
    1.1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进展第22-40页
        1.1.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第22-35页
        1.1.2 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第35-40页
    1.2 森林生态系统光合过程碳、氮特征第40-41页
        1.2.1 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冠层碳、氮分配特征第40页
        1.2.2 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冠层碳、氮耦合特征第40-41页
    1.3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碳、氮特征第41-42页
        1.3.1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养分释放第41页
        1.3.2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对N沉降的响应第41-42页
        1.3.3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环境影响因素第42页
    1.4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特征第42-43页
        1.4.1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分配特征第42-43页
        1.4.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第43页
    1.5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氮特征第43-45页
        1.5.1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对N沉降的响应第43-44页
        1.5.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碳、氮耦合第44-45页
    1.6 选题背景及创新点第45-47页
        1.6.1 选题背景第45-46页
        1.6.2 创新点第46页
        1.6.3 项目支持第46-47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47-6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47-50页
        2.1.1 研究区位置第47-48页
        2.1.2 气候条件第48-49页
        2.1.3 地质地貌第49页
        2.1.4 水文条件第49页
        2.1.5 土壤概况第49页
        2.1.6 生物概况第49-50页
    2.2 研究方法第50-64页
        2.2.1 技术路线第50-51页
        2.2.2 环境因子观测第51-52页
        2.2.3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空间格局第52-55页
        2.2.4 光合过程碳、氮特征测定第55页
        2.2.5 土壤碳、氮测定方法第55-59页
        2.2.6 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碳、氮测定方法第59-60页
        2.2.7 土壤微生物碳、氮测定第60-61页
        2.2.8 人工模拟氮沉降第61-62页
        2.2.9 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碳、氮循环模拟第62-63页
        2.2.10 主要测定指标和频度第63页
        2.2.11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第63-64页
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特征分析第64-75页
    3.1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区域气象要素分析第64-65页
    3.2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元素特征第65-68页
        3.2.1 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第65页
        3.2.2 土壤全氮分布特征第65-66页
        3.2.3 土壤其它元素空间分布第66-68页
    3.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氮输入特征第68-73页
        3.3.1 大气降水氮输入第68-69页
        3.3.2 穿透雨氮输入第69-70页
        3.3.3 树干茎流氮输入第70页
        3.3.4 生长季平均氮沉降第70-71页
        3.3.5 降水养分含量及淋溶量第71-72页
        3.3.6 总氮和有机氮输入第72-73页
    3.4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特征第73-75页
4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氮分配特征第75-91页
    4.1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氮特征第75-83页
        4.1.1 兴安落叶松林主要植被碳、氮分配特征第75-76页
        4.1.2 兴安落叶松林乔木层碳、氮分配特征第76-79页
        4.1.3 兴安落叶松林下木层碳、氮分配特征第79-82页
        4.1.4 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层碳、氮储量第82-83页
    4.2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格局特征第83-87页
        4.2.1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分配特征第83-84页
        4.2.2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格局特征第84-87页
        4.2.3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耦合特征第87页
    4.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氮格局特征第87-89页
        4.3.1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库分配格局第87-88页
        4.3.2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氮库分配格局第88-89页
    4.4 小结第89-91页
5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光合过程碳、氮耦合特征第91-105页
    5.1 光合固碳特征及影响因子第91-97页
        5.1.1 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第91-92页
        5.1.2 影响光合固碳过程的生理生态因子第92-97页
        5.1.3 光合过程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第97页
    5.2 光合过程蒸腾特征第97-100页
        5.2.1 光合过程蒸腾速率日变化第98-99页
        5.2.2 蒸腾速率与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相关性第99-100页
        5.2.3 光合过程的日同化量、日蒸腾量和蒸腾效率第100页
    5.3 CO_2对兴安落叶松光合固碳过程的影响第100-102页
        5.3.1 CO_2浓度增加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100-101页
        5.3.2 CO_2浓度增加对光合特征因子的影响第101-102页
    5.4 植物叶片氮含量与光合固碳耦合特征第102-104页
        5.4.1 植物叶片氮及其它化学计量元素的变化第102-103页
        5.4.2 氮元素及其它化学计量元素对光合固碳速率的影响第103-104页
    5.5 小结第104-105页
6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碳、氮耦合特征第105-129页
    6.1 凋落物动态变化及分解第105-109页
        6.1.1 凋落物数量及组成动态变化第105-107页
        6.1.2 凋落物分解动态第107-109页
    6.2 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碳、氮和其它养分元素动态第109-113页
        6.2.1 分解过程中凋落物碳的动态变化第109-110页
        6.2.2 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氮的动态变化第110-111页
        6.2.3 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碳、氮耦合第111页
        6.2.4 凋落物分解过程各组分养分动态第111-113页
    6.3 模拟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碳、氮的影响第113-127页
        6.3.1 氮沉降对凋落物凋落量的影响第113-117页
        6.3.2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17-121页
        6.3.3 氮沉降对凋落物碳分解的影响第121-122页
        6.3.4 氮沉降对凋落物氮分解的影响第122-123页
        6.3.5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过程C/N比的影响第123-124页
        6.3.6 氮沉降对凋落物其它养分元素分解的影响第124-127页
    6.4 小结第127-129页
7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第129-154页
    7.1 土壤溶解性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第129-132页
        7.1.1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特征第129-131页
        7.1.2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季节变化第131-132页
    7.2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氮沉降的响应第132-136页
        7.2.1 氮沉降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剖面变化第133-134页
        7.2.2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第134-135页
        7.2.3 N沉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13)C)自然丰度的变化第135-136页
    7.3 土壤氮的矿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第136-140页
        7.3.1 土壤硝化特征第137页
        7.3.2 土壤铵化特征第137-138页
        7.3.3 土壤氮的矿化特征第138-139页
        7.3.4 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因素第139-140页
    7.4 土壤碳、氮通量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第140-153页
        7.4.1 土壤碳通量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第140-149页
        7.4.2 土壤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第149-151页
        7.4.3 土壤碳通量对氮输入的响应第151-153页
    7.5 小结第153-154页
8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氮耦合特征第154-163页
    8.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第154-156页
        8.1.1 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特征第154-155页
        8.1.2 土壤活性酶种类及其功能第155-156页
    8.2 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动态第156-158页
        8.2.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碳、氮动态第156-157页
        8.2.2 土壤酶活性及其动态变化第157-158页
    8.3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58-162页
        8.3.1 铵态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58-159页
        8.3.2 硝态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59-160页
        8.3.3 铵态氮和硝态氮交互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60-162页
    8.4 小结第162-163页
9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碳、氮循环模拟第163-188页
    9.1 Forest-DNDC模型的结构、原理和应用第163-167页
        9.1.1 模型的基本结构第163-164页
        9.1.2 模型的基本原理第164-166页
        9.1.3 模型的应用第166-167页
    9.2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模拟第167-178页
        9.2.1 模型参数率定第167-174页
        9.2.2 模拟结果第174-175页
        9.2.3 模拟效果评价第175-178页
    9.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模拟第178-187页
        9.3.1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动态变化第178-183页
        9.3.2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83-187页
    9.4 小结第187-188页
10 结论与讨论第188-194页
    10.1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氮分配格局第188-189页
    10.2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光合过程的碳、氮耦合特征第189页
    10.3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碳、氮耦合特征第189-190页
    10.4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第190-191页
    10.5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其动态第191-192页
    10.6 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碳、氮循环模拟第192-194页
11 展望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17页
作者简介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GA的GZIP解压缩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下一篇:基于PCI总线的主设备功能仿真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