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供电公司APEC峰会供电保障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风险管理概述 | 第17-21页 |
2.1 风险管理内容 | 第17-18页 |
2.1.1 风险管理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风险管理的特点 | 第17页 |
2.1.3 风险管理的构成 | 第17-18页 |
2.2 风险管理程序 | 第18-20页 |
2.2.1 风险识别 | 第18-19页 |
2.2.2 风险分析 | 第19页 |
2.2.3 风险评估 | 第19-20页 |
2.2.4 风险控制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APEC会议供电保障风险识别和分析 | 第21-30页 |
3.1 APEC会议供电保障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1.1 任务概述 | 第21页 |
3.1.2 组织机构 | 第21-23页 |
3.1.3 工作流程 | 第23页 |
3.1.4 工作目标 | 第23页 |
3.2 APEC会议供电保障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第23页 |
3.3 APEC会议供电保障主要风险因素 | 第23-29页 |
3.3.1 组织风险因素分析 | 第25页 |
3.3.2 运行风险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3.3 设备风险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3.4 人员风险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APEC会议供电保障风险评估 | 第30-44页 |
4.1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35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1-34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4-35页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第35-40页 |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38页 |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8-39页 |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9-40页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估 | 第40-42页 |
4.3.1 确定因素集 | 第40页 |
4.3.2 确定评语集 | 第40页 |
4.3.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第40-41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4.4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4.1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 第42页 |
4.4.2 指标体系整体评价分析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APEC会议供电保障风险控制 | 第44-56页 |
5.1 组织风险控制对策 | 第44-47页 |
5.1.1 加强保障工作组织协调 | 第44页 |
5.1.2 加强供电保障计划管理 | 第44-46页 |
5.1.3 合理配置人员任务分工 | 第46-47页 |
5.2 运行风险控制对策 | 第47-49页 |
5.2.1 加强运行环境隐患防控 | 第47页 |
5.2.2 严控外力破坏 | 第47-48页 |
5.2.3 严防盗窃、人为破坏 | 第48页 |
5.2.4 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 第48页 |
5.2.5 防范电网运行风险 | 第48-49页 |
5.3 设备风险控制对策 | 第49-54页 |
5.3.1 提升电网设备运行水平 | 第49-53页 |
5.3.2 加强高危用户设备管理 | 第53-54页 |
5.4 人员风险控制对策 | 第54-55页 |
5.4.1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 第54-55页 |
5.4.2 强化人员责任意识 | 第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