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绿色港口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绿色港口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绿色港口的概念与内在要求 | 第17-19页 |
2.1.1 绿色港口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绿色港口的内在要求 | 第18-19页 |
2.2 绿色经济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2.1 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19页 |
2.2.2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港口的绿色实践 | 第21-23页 |
2.3.1 国外绿色港口实践 | 第21-22页 |
2.3.2 国内绿色港口实践 | 第22-23页 |
第3章 上海港概况及绿色港口建设现状 | 第23-29页 |
3.1 上海港概述 | 第23-26页 |
3.1.1 上海港区位条件 | 第23-24页 |
3.1.2 上海港的经济情况 | 第24-25页 |
3.1.3 上海港的基础设施情况 | 第25-26页 |
3.2 上海港绿色港口建设现状 | 第26-29页 |
3.2.1 上海港绿色港口建设面临的形势 | 第26-27页 |
3.2.2 上海港绿色港口建设实践 | 第27-28页 |
3.2.3 上海港绿色港口建设局限性 | 第28-29页 |
第4章 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 | 第29-51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理论 | 第29-32页 |
4.1.1 DPSIR模型简介 | 第29-30页 |
4.1.2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4.1.3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第31-32页 |
4.2 基于DPSIR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35页 |
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5-40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理论介绍 | 第35页 |
4.3.2 应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 第35-38页 |
4.3.3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4.4 指标体系模糊评价过程 | 第40-48页 |
4.4.1 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 第40-46页 |
4.4.2 模糊评价 | 第46-48页 |
4.5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5.1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 第48页 |
4.5.2 从发展的重点把握来看 | 第48-50页 |
4.5.3 从发展的不足之处来看 | 第50-51页 |
第5章 上海港绿色港口发展建议 | 第51-54页 |
5.1 抓住发展中关键指标 | 第51-52页 |
5.1.1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 第51页 |
5.1.2 加强低碳意识宣传 | 第51-52页 |
5.1.3 健全港口环境管理体系 | 第52页 |
5.2 加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 第52-54页 |
5.2.1 加强铁海联运 | 第52-53页 |
5.2.2 改善港区的空气质量状况 | 第53页 |
5.2.3 减少船舶污染事故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 第60-63页 |
附录B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