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关于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广西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一) 重点 | 第18页 |
(二) 难点 | 第18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 时间界定 | 第19页 |
2. 空间界定 | 第19页 |
3. 近代化、城市近代化与近代城市化 | 第19-21页 |
一、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39页 |
(一) 地理环境和建制沿革 | 第21-23页 |
1. 地理环境 | 第21-22页 |
2. 建制沿革 | 第22-23页 |
(二) 古代桂林城市的发展状况 | 第23-36页 |
1. 城市建设 | 第24-29页 |
(1) 城墙与护城河 | 第24-26页 |
(2) 沟渠与运河 | 第26-27页 |
(3) 道路与桥梁 | 第27-28页 |
(4) 驿站与驿道 | 第28-29页 |
2. 经济发展 | 第29-31页 |
(1) 手工业 | 第29-30页 |
(2) 商业 | 第30-31页 |
3. 文教兴旺 | 第31-36页 |
(1) 官方教育 | 第32-33页 |
(2) 民间教育 | 第33-35页 |
(3) 文化瑰宝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二、桂林政治近代化的循序渐进 | 第39-74页 |
(一) 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 第39-57页 |
1. 近代民意机构的建立 | 第39-45页 |
(1) 广西谘议局 | 第39-41页 |
(2) 广西省议会(桂林) | 第41-43页 |
(3) 省(市)临时参议会 | 第43-45页 |
2. 专门市政机构的设立 | 第45-47页 |
3. 近代警政事业的发展 | 第47-57页 |
(1) 清末警政事业的创办 | 第48-52页 |
(2) 民国警政事业的发展 | 第52-57页 |
(二) 近代桂林市政建设的推进 | 第57-72页 |
1. 城市规划的开展 | 第57-62页 |
(1) 《桂林新市区计划》 | 第58-59页 |
(2) 《城南郊新市区计划》 | 第59页 |
(3) 《大桂林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 | 第59-60页 |
(4) 《桂林新市政建设计划》 | 第60-62页 |
2. 市政设施的完善 | 第62-67页 |
(1) 抗战胜利前的建设 | 第63-65页 |
(2) 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 第65-67页 |
3. 战后重建的特征及影响 | 第67-72页 |
(1) 特征 | 第67-70页 |
(2) 影响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三、桂林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 第74-131页 |
(一) 近代化背景下桂林工商业的发展 | 第74-92页 |
1. 外企在桂林的活动——以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 第74-75页 |
2. 传统手工业的变迁 | 第75-80页 |
(1) 近代桂林土布业的兴起 | 第75-77页 |
(2) 工商合营的出现——以张永发商号为例 | 第77-79页 |
(3) 抗战时期的短暂繁荣 | 第79-80页 |
3. 城市商业的变迁 | 第80-92页 |
(1) 商帮经营特征明显 | 第81-82页 |
(2) 近代百货业的兴起 | 第82-84页 |
(3) 民族资本家的代表——龙鹤龄发家史 | 第84-86页 |
(4) 官商结合的典范——罗炤致发家史 | 第86-87页 |
(5) 新桂系时期桂林商业发展概况 | 第87-89页 |
(6) 新式交易方式的运用 | 第89页 |
(7) 桂林金融业的近代化 | 第89-92页 |
(8) 近代商业组织的诞生 | 第92页 |
(二) 近代桂林新式工业的发展 | 第92-111页 |
1. 抗战以前桂林工业的发展状况 | 第93-96页 |
(1) 晚清时期近代工业的起步 | 第93-94页 |
(2) 民国初年的进一步发展 | 第94-95页 |
(3) 抗战前工业发展仍然滞后 | 第95-96页 |
2. 战时桂林工业的短暂繁荣 | 第96-105页 |
(1) 沦陷区工厂大量内迁 | 第97-99页 |
(2) 广西当局积极推动工业建设 | 第99-101页 |
(3) 民营工业迅速发展 | 第101-102页 |
(4) 桂林沦陷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 第102-104页 |
(5) 战后工业发展衰败 | 第104-105页 |
3. 战时桂林工业发展条件及其特点 | 第105-111页 |
(1) 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105-107页 |
(2) 战时工业发展的特点 | 第107-110页 |
(3) 抗战中后期工业发展已呈衰态 | 第110-111页 |
(三) 近代桂林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 第111-126页 |
1. 公路 | 第111-113页 |
2. 铁路 | 第113-115页 |
(1) 修筑湘桂铁路 | 第113-115页 |
(2) 铁路营运情况 | 第115页 |
3. 航空 | 第115-117页 |
(1) 机场 | 第115-117页 |
(2) 航线 | 第117页 |
4. 水运 | 第117-120页 |
(1) 桂江航线 | 第117-118页 |
(2) 近代化起步与发展 | 第118-120页 |
5. 电讯 | 第120-123页 |
(1) 电报 | 第120-122页 |
(2) 电话 | 第122-123页 |
6. 邮政 | 第123-126页 |
(1) 机构 | 第123-124页 |
(2) 业务 | 第124-125页 |
(3) 邮路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31页 |
四、近代桂林思想文化的革新 | 第131-165页 |
(一)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 第132-144页 |
1. 初等教育 | 第132-134页 |
2. 中等教育 | 第134-138页 |
3. 高等教育 | 第138-141页 |
4. 职业教育 | 第141-144页 |
(二) 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 第144-153页 |
1. 维新变法思想在桂林 | 第144-146页 |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 第146-149页 |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 第149-153页 |
(三) 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 | 第153-162页 |
1. 美术与音乐 | 第154-156页 |
2. 文学与戏剧 | 第156-160页 |
3. 新闻与出版 | 第160-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5页 |
五、结论 | 第165-175页 |
(一)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 | 第165-170页 |
1. 传统工商业发展的内化作用 | 第165-167页 |
2. 新观念输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 第167-168页 |
3. 行政中心变迁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 第168-169页 |
4. 战争对桂林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 第169-170页 |
(二) 桂林城市近代化存在的缺陷 | 第170-173页 |
1. 传统城市特征明显 | 第170-171页 |
2. 遭受战争破坏极大 | 第171-172页 |
3. 战时过分依赖外援 | 第172-173页 |
(三)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经验借鉴 | 第173-175页 |
硕士毕业论文附图 | 第175-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