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 第2章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概述 | 第9-18页 |
| 2.1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2.1.1 社会保障待遇界定 | 第9-10页 |
| 2.1.2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的概念 | 第10-11页 |
| 2.2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类型 | 第11-14页 |
| 2.2.1 依据是否具备获取资格对主体进行的划分 | 第11-13页 |
| 2.2.2 依据骗取的对象进行的划分 | 第13页 |
| 2.2.3 依据行为主体个数进行划分 | 第13-14页 |
| 2.3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特征 | 第14-15页 |
| 2.4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危害 | 第15-18页 |
| 第3章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立法规制 | 第18-27页 |
| 3.1 国内外对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立法状况 | 第18-23页 |
| 3.1.1 两大法系国家对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立法规定 | 第18-21页 |
| 3.1.2 我国港台地区的立法规定 | 第21-22页 |
| 3.1.3 我国大陆地区对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规定 | 第22-23页 |
| 3.2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立法模式 | 第23-24页 |
| 3.3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立法评析 | 第24-27页 |
| 3.3.1 两大法系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立法规定之评析 | 第24-25页 |
| 3.3.2 我国大陆地区立法规定之评析 | 第25-27页 |
| 第4章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司法实践 | 第27-31页 |
| 4.1 《解释》出台之前的司法实践 | 第27-28页 |
| 4.1.1“不入罪”的情形 | 第27页 |
| 4.1.2“入罪”的情形 | 第27-28页 |
| 4.2 《解释》出台之后的司法实践 | 第28-31页 |
| 4.2.1“认定诈骗罪”情形 | 第28-29页 |
| 4.2.2“不构成犯罪”情形 | 第29-31页 |
| 第5章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的理论之争 | 第31-42页 |
| 5.1 不构成犯罪观点及评析 | 第31-35页 |
| 5.1.1 不构成犯罪观点 | 第31-32页 |
| 5.1.2 不构成犯罪观点评析 | 第32-35页 |
| 5.2 构成犯罪的观点及评析 | 第35-42页 |
| 5.2.1“定诈骗罪”的观点及评析 | 第35-39页 |
| 5.2.2“另设新罪名”的观点及评析 | 第39-40页 |
| 5.2.3“分别定罪”的观点及评析 | 第40-42页 |
| 第6章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行为规制的立法建议 | 第42-49页 |
| 6.1 新设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罪 | 第42页 |
| 6.2 具体的入罪设想 | 第42-46页 |
| 6.2.1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罪的犯罪构成 | 第42-44页 |
| 6.2.2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罪的刑罚设置 | 第44-45页 |
| 6.2.3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罪归入的章节 | 第45-46页 |
| 6.3 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罪的犯罪形态 | 第46-4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