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水环境现状分析 | 第17-3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1.3 区域气候条件 | 第18-19页 |
2.1.4 嫩江干流水文特征 | 第19-20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2.2.1 人口概况 | 第20页 |
2.2.2 经济概况 | 第20页 |
2.2.3 农业概况 | 第20-21页 |
2.3 嫩江干流水环境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2.3.1 嫩江干流水质现状 | 第21-23页 |
2.3.2 嫩江干流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23-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30-54页 |
3.1 MIKE11模型 | 第30-38页 |
3.1.1 MIKE11模型简介 | 第30-31页 |
3.1.2 MIKE11水动力模块 | 第31-36页 |
3.1.3 MIKE11水质模块 | 第36-38页 |
3.2 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38-45页 |
3.2.1 模拟河段水动力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3.2.2 模拟河段水动力模型建立 | 第39-45页 |
3.2.3 模型率定和验证 | 第45页 |
3.3 水质模型的建立 | 第45-52页 |
3.3.1 污染源概化 | 第45-47页 |
3.3.2 模拟河段水质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3.3.3 模型率定验证 | 第49-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模拟河段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研究 | 第54-80页 |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不利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4.1.1 不利因素含义 | 第54页 |
4.1.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不利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4.1.3 传统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改进 | 第57-63页 |
4.2.1 控制断面位置设定 | 第57-60页 |
4.2.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改进 | 第60-63页 |
4.3 基于MIKE11的模拟河段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建立 | 第63-79页 |
4.3.1 基于MIKE11的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构建思路 | 第63-64页 |
4.3.2 设计条件及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4-71页 |
4.3.3 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