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OLED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1.2.1 OLED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2.2 OLED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2 OLED的理论基础及实验 | 第20-31页 |
2.1 OLED的主要结构 | 第20-21页 |
2.2 OLED的发光原理 | 第21-26页 |
2.3 OLED的性能参数 | 第26-28页 |
2.3.1 发光亮度 | 第26页 |
2.3.2 发光效率 | 第26-27页 |
2.3.3 发光颜色 | 第27-28页 |
2.4 实验所用的设备 | 第28页 |
2.5 实验所用的材料 | 第28-29页 |
2.6 OLED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 第29-31页 |
3 OLED器件空穴的注入与传输性能研究 | 第31-47页 |
3.1 V_2O_5空穴缓冲层对绿色磷光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1-37页 |
3.1.1 引言 | 第31-32页 |
3.1.2 分析与讨论 | 第32-36页 |
3.1.3 小结 | 第36-37页 |
3.2 氧化石墨烯/MoO_3空穴注入层对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7-47页 |
3.2.1 引言 | 第37页 |
3.2.2 分析与讨论 | 第37-45页 |
3.2.3 小结 | 第45-47页 |
4 OLED器件电子的注入与传输性能研究 | 第47-60页 |
4.1 钙镁铝合金阴极对红色磷光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7-53页 |
4.1.1 引言 | 第47页 |
4.1.2 分析与讨论 | 第47-53页 |
4.1.3 小结 | 第53页 |
4.2 双掺杂型电子传输层对绿色荧光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3-60页 |
4.2.1 引言 | 第53-54页 |
4.2.2 分析与讨论 | 第54-59页 |
4.2.3 小结 | 第59-60页 |
5 OLED器件载流子的复合性能研究 | 第60-73页 |
5.1 双发光层蓝光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60-65页 |
5.1.1 引言 | 第60页 |
5.1.2 分析与讨论 | 第60-65页 |
5.1.3 小结 | 第65页 |
5.2 新型磷光与荧光复合的白光OLED器件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65-73页 |
5.2.1 引言 | 第65-66页 |
5.2.2 分析与讨论 | 第66-72页 |
5.2.3 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