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衬砌结构火灾损伤及检测评估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7页 |
| ·国内外公路隧道火灾 | 第10-13页 |
| ·公路隧道火灾的发生原因 | 第13-14页 |
| ·公路隧道火灾的特点 | 第14-15页 |
| ·隧道受火后衬砌结构的破坏形式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隧道防火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21页 |
|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组织与机构 | 第17页 |
| ·国内外开展的隧道防火安全研究项目 | 第17-18页 |
| ·隧道火灾安全方面的防灾法规、耐火性能及耐火对策 | 第18-20页 |
| ·高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依托工程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公路隧道火灾场景分析 | 第24-28页 |
| ·标准火灾曲线 | 第24-26页 |
| ·ISO 834 曲线 | 第24-25页 |
| ·HC 曲线 | 第25页 |
| ·同济大学基准曲线 | 第25-26页 |
| ·基于标准火灾曲线的公路隧道火灾场景 | 第26页 |
| ·公路隧道火灾时间和温度变化情况 | 第26-27页 |
| ·火灾最高温度 | 第26-27页 |
| ·火灾最高温度持续时间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衬砌混凝土试块烧蚀实验 | 第28-47页 |
|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仪器 | 第29-31页 |
| ·试验试块的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 ·衬砌混凝土材料火损情况检测 | 第32-46页 |
| ·表面观测法 | 第32-39页 |
| ·混凝土衬砌材料火损后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4页 |
| ·超声波法检测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火灾工况下的衬砌结构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47-69页 |
| ·常规荷载-结构模型 | 第47-51页 |
| ·荷载-结构法基本原理 | 第47页 |
| ·浅埋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荷载计算 | 第47-50页 |
| ·局部变形理论 | 第50页 |
| ·梁单元有限元刚度矩阵 | 第50-51页 |
| ·常规荷载-结构法的局限性 | 第51页 |
| ·广义荷载-结构模型(火灾工况下) | 第51-63页 |
| ·弹簧-平面应变单元耦合体系 | 第52页 |
| ·火灾工况选取原则 | 第52-56页 |
| ·截面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 第56-58页 |
| ·火灾工况下材料参数取值方法 | 第58-60页 |
| ·平面应变有限元刚度矩阵 | 第60-62页 |
| ·节点力荷载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处理方法 | 第63-67页 |
| ·衬砌结构的高温截面承载力的计算理论 | 第63-66页 |
| ·高温下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等效截面法)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两车道公路隧道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69-83页 |
| ·隧道工程设计概况 | 第69-70页 |
| ·数值计算步骤 | 第70-71页 |
| ·数值模拟工况结果及分析 | 第71-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火灾后衬砌结构的损伤评定 | 第83-94页 |
| ·评价方法 | 第83-90页 |
| ·火灾后隧道现场评价方法 | 第83-90页 |
| ·模型试验评价方法 | 第90页 |
| ·评价判定 | 第90-91页 |
| ·衬砌材料烧伤程度的评定 | 第90页 |
| ·火灾后衬砌材料的残余强度的评定 | 第90页 |
| ·浅埋公路隧道衬砌结构火灾损伤评定 | 第90-91页 |
| ·隧道火灾后修复加固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七章 工程应用 | 第94-105页 |
| ·火灾情况简述 | 第94页 |
| ·隧道地质和设计概况 | 第94-95页 |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94-95页 |
| ·水文地质情况 | 第95页 |
| ·不良地质情况 | 第95页 |
| ·隧道原设计情况简介 | 第95页 |
| ·检测依据 | 第95-96页 |
| ·表观检测检查结果 | 第96-100页 |
| ·衬砌混凝土性能超声检测 | 第100-101页 |
| ·碳化深度检测 | 第101页 |
| ·衬砌材料力学性能损伤检测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5-106页 |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