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资源与开发论文--海水淡化论文

带热蒸汽压缩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全球水资源现状第11页
        1.1.2 海水淡化对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第11-12页
    1.2 海水淡化的国内外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海水淡化的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海水淡化的现状第14-15页
    1.3 海水淡化的方法及优缺点第15-20页
        1.3.1 蒸馏法第15-19页
        1.3.2 膜法第19-20页
        1.3.3 其他方法第20页
    1.4 京唐海水淡化方法及控制需求第20-22页
        1.4.1 京唐采取的海水淡化方法第20-21页
        1.4.2 京唐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控制需求第21-22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MED-TVC海水淡化工艺流程及控制特点第23-37页
    2.1 海水淡化工艺流程概述第23页
    2.2 海水淡化主体蒸发器工艺流程第23-29页
        2.2.1 MED-TVC海水淡化工作原理第23-25页
        2.2.2 热压缩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第25-26页
        2.2.3 蒸发器输入海水和蒸汽过程第26-28页
        2.2.4 蒸发器产出淡水和浓盐水过程第28-29页
    2.3 海水淡化系统热力性能指标第29-30页
    2.4 海水淡化与热电机组联产工艺流程第30页
    2.5 MED-TVC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特点和现状第30-35页
        2.5.1 MED-TVC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特点第31-32页
        2.5.2 现有PID控制原理第32-34页
        2.5.3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现状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MED-TVC海水淡化系统的控制方案第37-53页
    3.1 浓盐水液位控制算法的选择第37-39页
        3.1.1 常用控制算法分析第37-38页
        3.1.2 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第38页
        3.1.3 智能控制系统的分类第38-39页
    3.2 模糊PID控制的理论依据第39-44页
        3.2.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第39-43页
        3.2.2 模糊控制的适用条件第43页
        3.2.3 模糊PID控制的基本理论第43-44页
    3.3 基于模糊PID的浓盐水液位控制器的设计第44-52页
        3.3.1 液位控制过程第44-45页
        3.3.2 液位控制策略第45页
        3.3.3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确立第45-46页
        3.3.4 模糊控制器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第46-48页
        3.3.5 模糊规则表的确立第48-50页
        3.3.6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第50-51页
        3.3.7 模糊PID液位控制器参数初始值的设定第51-52页
        3.3.8 模糊PID控制器的输出第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MED-TVC海水淡化控制系统设计第53-65页
    4.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第53-54页
    4.2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第54-58页
        4.2.1 控制系统选型要求及型号的确定第54-56页
        4.2.2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第56-58页
    4.3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软件的应用第58-59页
        4.3.1 监控软件应用第58-59页
        4.3.2 编程软件应用第59页
    4.4 海水淡化的网络结构第59-63页
        4.4.1 现场总线技术和网络结构的选择第59-61页
        4.4.2 海水淡化区域的网络架构第61-62页
        4.4.3 海水淡化网络IP设定第62-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实现第65-79页
    5.1 海水淡化控制系统功能实现第65-73页
        5.1.1 海水淡化硬件组态第65页
        5.1.2 浓盐水液位控制功能的实现第65-69页
        5.1.3 液位控制效果第69-71页
        5.1.4 工作模式选择的实现第71-72页
        5.1.5 联锁功能的实现第72-73页
    5.2 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第73-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页
    6.2 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分布式电源改进中低压农网供电质量的研究
下一篇:模块化多电平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