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2.1.1 文化生态学 | 第11-12页 |
2.1.2 挥杆套马运动 | 第12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2.2.1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2.3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4 马术运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5 挥杆套马运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6 呼伦贝尔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田野调查法 | 第20页 |
3.2.3 访谈法 | 第20页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20-23页 |
3.2.4.1 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3.2.4.2 信度检验 | 第21页 |
3.2.4.3 效度检验 | 第21页 |
3.2.4.4 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 第21-23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52页 |
4.1 挥杆套马运动的文化生态背景 | 第23-25页 |
4.1.1 呼伦贝尔市的自然环境 | 第23-24页 |
4.1.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4.1.1.2 地貌气候 | 第23页 |
4.1.1.3 自然资源 | 第23-24页 |
4.1.2 呼伦贝尔市的社会环境 | 第24-25页 |
4.1.2.1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4.1.2.2 社会制度 | 第25页 |
4.2 挥杆套马运动的概况 | 第25-30页 |
4.2.1 挥杆套马的起源流变 | 第25-27页 |
4.2.2 挥杆套马的竞赛规则 | 第27页 |
4.2.3 挥杆套马的技术动作 | 第27-28页 |
4.2.4 挥杆套马的器材道具 | 第28-30页 |
4.2.4.1 杆子马 | 第28-29页 |
4.2.4.2 套马杆 | 第29-30页 |
4.3 挥杆套马运动的功能价值 | 第30-33页 |
4.3.1 健身娱乐 | 第30-31页 |
4.3.2 教育下一代 | 第31页 |
4.3.3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 第31-32页 |
4.3.4 促进文化交流 | 第32-33页 |
4.3.5 促进旅游产业繁荣 | 第33页 |
4.4 挥杆套马运动的传承状况 | 第33-44页 |
4.4.1 挖掘与保护 | 第33-35页 |
4.4.1.1 挖掘整理 | 第33-34页 |
4.4.1.2 立项保护 | 第34-35页 |
4.4.2 传承与创新 | 第35-36页 |
4.4.2.1 传人培育 | 第35-36页 |
4.4.2.2 改造创新 | 第36页 |
4.4.3 活动与传播 | 第36-39页 |
4.4.3.1 活动开展 | 第36-37页 |
4.4.3.2 推广传播 | 第37-39页 |
4.4.4 公众知晓度 | 第39-44页 |
4.4.4.1 挥杆套马公众知晓度概况 | 第39-40页 |
4.4.4.2 挥杆套马公众知晓度的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4.5 挥杆套马运动的传承困境 | 第44-46页 |
4.5.1 传承系统面临危机 | 第44页 |
4.5.2 民族文化吸引力不足 | 第44-45页 |
4.5.3 活动空间逐渐缩减 | 第45-46页 |
4.5.4 竞技化发展缓慢 | 第46页 |
4.6 影响挥杆套马运动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 | 第46-50页 |
4.6.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4.6.1.1 地理位置偏僻 | 第46-47页 |
4.6.1.2 草原生态恶化 | 第47页 |
4.6.2 社会环境因素 | 第47-50页 |
4.6.2.1 生产组织制度的改变 | 第47-48页 |
4.6.2.2 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第48-49页 |
4.6.2.3 文化自觉性亟待提高 | 第49-50页 |
4.7 传承挥杆套马运动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52页 |
4.7.1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挖掘与保护工作 | 第50页 |
4.7.2 完善项目规则,推动竞技化发展 | 第50-51页 |
4.7.3 成立民间组织,建立科学完整的传承体系 | 第51页 |
4.7.4 划定生态保护区,形成动静结合的保护机制 | 第51-52页 |
4.7.5 进行多渠道宣传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 | 第52页 |
4.7.6 寻求适应性改变,延续项目生命力 | 第52页 |
5 研究结论 | 第52-55页 |
6 致谢 | 第55-5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