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概况 | 第10-13页 |
1.1 主要地质特点 | 第10页 |
1.2 开采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非达西渗流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技术 | 第13-24页 |
2.1 非达西渗流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2.2 井网优化设计方法 | 第16-23页 |
2.2.1 合理井网形式 | 第16-17页 |
2.2.2 井排方向优化 | 第17-19页 |
2.2.3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 第19-20页 |
2.2.4 井距、排距 | 第20-21页 |
2.2.5 井网优化 | 第21-22页 |
2.2.6 开发井部署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扶杨油层油藏精细描述 | 第24-40页 |
3.1 岩性特征 | 第24页 |
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4-29页 |
3.2.1 孔隙结构及形状 | 第24-27页 |
3.2.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7-29页 |
3.3 储层渗流特征 | 第29-32页 |
3.3.1 储层敏感性特征 | 第29-30页 |
3.3.2 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 第30-31页 |
3.3.3 水驱油渗流特征 | 第31-32页 |
3.4 孔隙度,渗透率及其相关性 | 第32-33页 |
3.5 地应力分布特征 | 第33-39页 |
3.5.1 横波各向异性与粘滞剩磁分析地应力方向 | 第33-35页 |
3.5.2 热应变恢复法测量地应力方向 | 第35-36页 |
3.5.3 横波各向异性法分析地应力方向 | 第36-37页 |
3.5.4 差应变法测量地应力大小 | 第37-38页 |
3.5.5 综合柱状应力剖面分析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矩形井网大型整体压裂技术 | 第40-62页 |
4.1 低伤害压裂液优选 | 第40-51页 |
4.1.1 压裂液对储层损害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4.1.2 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程度实验研究 | 第41-45页 |
4.1.3 压裂液对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 | 第45-47页 |
4.1.4 州201区块低伤害压裂液的研制 | 第47-51页 |
4.2 矩形井网大型压裂前期评价研究 | 第51-57页 |
4.2.1 纵向地应力剖面研究 | 第51页 |
4.2.2 薄互层中泥岩对人工裂缝纵向遮挡有效性的评价与验证 | 第51-53页 |
4.2.3 裂缝长度及导流能力优化 | 第53-56页 |
4.2.4 裂缝方位及形态测试 | 第56-57页 |
4.3 矩形井网大型压裂工艺 | 第57-61页 |
4.3.1 定向射孔压裂工艺 | 第57-58页 |
4.3.2 矩形井网与压裂工艺参数合理匹配 | 第58-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扶杨油层大型整体压裂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 第62-71页 |
5.1 扶杨油层有效驱动效果评价 | 第63-70页 |
5.1.1 微地震前缘监测效果评价 | 第63-64页 |
5.1.2 注水井吸水能力效果评价 | 第64-67页 |
5.1.3 油井注水效果评价 | 第67-69页 |
5.1.4 地层压力效果评价 | 第69-70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