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要第14-18页
Abstract第18-22页
第1章 绪论第23-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5页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第25-29页
        1.2.1 研究思路第25-28页
        1.2.2 结构安排第28-29页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9-30页
        1.3.1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3.2 数据来源第30页
    1.4 本文的创新第30-3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32-52页
    2.1 影子银行体系的文献综述第32-40页
        2.1.1 影子银行体系的含义第32-33页
        2.1.2 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及特征第33-35页
        2.1.3 影子银行体系的范畴第35-37页
        2.1.4 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37-38页
        2.1.5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第38-39页
        2.1.6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第39-40页
    2.2 金融稳定性的文献综述第40-46页
        2.2.1 金融稳定性的定义第40-41页
        2.2.2 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41-45页
        2.2.3 金融稳定性的评估标准第45-46页
    2.3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文献综述第46-49页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49-52页
        2.4.1 主要观点第49-50页
        2.4.2 文献述评第50页
        2.4.3 本文的改进第50-52页
第3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基础第52-67页
    3.1 理论基础第52-57页
        3.1.1 金融结构理论第52-53页
        3.1.2 金融脆弱性理论第53-55页
        3.1.3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第55-56页
        3.1.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第56-57页
    3.2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第57-61页
        3.2.1 资金融通的角度第57-58页
        3.2.2 货币流通的角度第58-60页
        3.2.3 风险传导的角度第60-61页
        3.2.4 金融监管的角度第61页
    3.3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效应第61-65页
        3.3.1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第62页
        3.3.2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第62-64页
        3.3.3 对金融体系抵御外来冲击能力的影响第64-65页
        3.3.4 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第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规模估算第67-92页
    4.1 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第67-71页
    4.2 发展现状第71-79页
        4.2.1 银行体系内影子银行子系统第71-75页
        4.2.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子系统第75-77页
        4.2.3 非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子系统第77-79页
    4.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原因及构成特点第79-82页
        4.3.1 产生与发展的动因第79-81页
        4.3.2 构成特点第81-82页
    4.4 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估算第82-91页
        4.4.1 根据社会融资规模的估算第82-83页
        4.4.2 根据金融行业资产负债率的估算第83-84页
        4.4.3 根据金融与经济稳定关系的估算第84-86页
        4.4.4 根据功能角度所进行的估算第86-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构建第92-108页
    5.1 衡量模型及方法第92-95页
        5.1.1 扩展的宏观经济模型第92页
        5.1.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第92-93页
        5.1.3 网络模型第93-95页
    5.2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定义及指标合成方法第95-97页
        5.2.1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定义第95-96页
        5.2.2 指标合成方法的选取第96-97页
    5.3 数据来源及基础数据的处理第97-102页
        5.3.1 数据来源第97页
        5.3.2 变量选取第97-101页
        5.3.3 基础数据的处理第101-102页
    5.4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数(FSI)的计算第102-107页
        5.4.1 改变指标性质第102-104页
        5.4.2 季节性调整第104-106页
        5.4.3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计算第106-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6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第108-147页
    6.1 分效应1: 对金融机构平稳运行的影响第108-118页
        6.1.1 具体表现第108-110页
        6.1.2 金融机构平稳运行的衡量指标第110-115页
        6.1.3 实证分析第115-118页
    6.2 分效应2: 对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影响第118-127页
        6.2.1 具体表现第118-122页
        6.2.2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衡量指标第122-124页
        6.2.3 实证分析第124-127页
    6.3 分效应3:对金融体系抵御外来冲击能力的影响第127-132页
        6.3.1 具体表现第127-128页
        6.3.2 金融体系抵御外来冲击能力的衡量指标第128-130页
        6.3.3 实证分析第130-132页
    6.4 分效应4: 对资产价格平稳运行的影响第132-138页
        6.4.1 具体表现第132-134页
        6.4.2 资产价格的衡量指标第134页
        6.4.3 实证分析第134-138页
    6.5 综合效应: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第138-144页
        6.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38-139页
        6.5.2 模型构建与改进第139-142页
        6.5.3 实证结果分析第142-144页
    6.6 本章小结第144-147页
第7章 影子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第147-157页
    7.1 研究假设第147-148页
    7.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48-150页
    7.3 SVAR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第150-156页
        7.3.1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第150页
        7.3.2 SVAR模型的构建第150-152页
        7.3.3 脉冲响应结果第152-156页
    7.4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8章 监管趋严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稳定性的动态博弈第157-176页
    8.1 金融监管政策出台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第157-166页
        8.1.1 对委托贷款的监管第157-158页
        8.1.2 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第158-161页
        8.1.3 对信托业务的监管第161-163页
        8.1.4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第163-166页
    8.2 监管趋严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实证分析第166-168页
        8.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第166-167页
        8.2.2 实证检验第167-168页
    8.3 监管趋严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探讨第168-174页
        8.3.1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第168-170页
        8.3.2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第170-174页
    8.4 本章小结第174-176页
第9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第176-187页
    9.1 研究结论第176-179页
    9.2 政策建议第179-185页
        9.2.1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制定发展方略第179-180页
        9.2.2 进一步规范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第180页
        9.2.3 对影子银行体系分层次管理以提高金融稳定性效应第180-185页
    9.3 研究展望第185-187页
        9.3.1 不足之处第185页
        9.3.2 未来研究打算第185-187页
附录第187-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02-20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内蒙古油画风景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
下一篇:八十年代内蒙古油画中的草原地域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