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40页 |
2.1 水电解电催化剂 | 第15-16页 |
2.1.1 粉末状电催化剂 | 第15-16页 |
2.1.2 自支撑多孔薄膜电催化剂 | 第16页 |
2.2 自支撑多孔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2.2.1 无序多孔结构薄膜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2.2.2 有序多孔结构薄膜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2.3 气-液-固界面电沉积自支撑多孔薄膜及其能源应用 | 第21-35页 |
2.3.1 多孔薄膜孔结构调节的关键控制因素 | 第21-27页 |
2.3.2 气-液-固界面电沉积方法的应用 | 第27-33页 |
2.3.3 多孔膜电极在电化学能源转换方面的应用 | 第33-35页 |
2.4 气-液-固界面电沉积铁族金属多孔薄膜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4.1 电沉积铁族金属多孔膜的难题 | 第35-36页 |
2.4.2 多孔膜形成机理认识不清 | 第36页 |
2.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2.5.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36-38页 |
2.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3 电沉积自支撑多孔金属薄膜的动力学调节规律 | 第40-57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电沉积多孔薄膜形成规律与影响因素 | 第42-50页 |
3.3.1 镍电沉积反应特性 | 第42-43页 |
3.3.2 缓冲剂对镍多孔薄膜形成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络合剂对镍多孔薄膜形成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4 电沉积时间与不同物性金属多孔薄膜形成的关系 | 第49-50页 |
3.4 氢气泡调节电沉积金属薄膜表面结构的规律 | 第50-55页 |
3.4.1 电流密度对电沉积金属表面结构的影响规律 | 第51-53页 |
3.4.2 电沉积金属表面形貌与表面活性剂的关系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基于突起生长的多孔镍薄膜电沉积模型与孔结构演变机理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4.3 NH_4Cl浓度对电沉积镍薄膜表面结构的作用规律 | 第58-62页 |
4.3.1 NH_4Cl浓度对镍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 | 第58-61页 |
4.3.2 NH_4Cl浓度对镍薄膜表面化学组分的影响规律 | 第61-62页 |
4.4 基于突起生长的电沉积镍薄膜多孔结构形成模型 | 第62-68页 |
4.4.1 电沉积镍薄膜多孔结构形成过程分析 | 第63-65页 |
4.4.2 镍薄膜多孔结构形成的凸起生长模型 | 第65-68页 |
4.5 镍薄膜多孔结构演变规律与机理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气-液-固界面润湿性调控多孔镍薄膜结构 | 第73-92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5.3 液相调节润湿性对多孔镍薄膜结构的作用规律 | 第75-80页 |
5.3.1 C_(12)H_(15)SO_4Na浓度对界面润湿性的调节规律 | 第75-76页 |
5.3.2 C_(12)H_(15)SO_4Na浓度对气泡特性的作用规律 | 第76-79页 |
5.3.3 多孔镍薄膜形貌的演变规律和机理 | 第79-80页 |
5.4 固相调节界面润湿性对镍薄膜多孔结构调控的作用机理 | 第80-86页 |
5.4.1 润湿性对Ni薄膜表面结构的影响规律 | 第81-84页 |
5.4.2 润湿性对气泡分离的作用规律 | 第84-86页 |
5.5 润湿性对镍薄膜结构的调控机理 | 第86-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微纳多级孔结构镍银薄膜与电催化析氢性能 | 第92-114页 |
6.1 引言 | 第92-9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93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6.3 微纳多孔结构NiAg薄膜电沉积行为 | 第94-96页 |
6.4 电沉积多孔NiAg薄膜的微观结构 | 第96-103页 |
6.5 多孔NiAg薄膜析氢性能及其强化机理分析 | 第103-111页 |
6.6 多孔NiAg薄膜析氢稳定性 | 第111-11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自支撑相分离CoP基多孔薄膜与大电流全水电解性能 | 第114-140页 |
7.1 引言 | 第114-11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5-117页 |
7.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15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15-117页 |
7.3 自支撑多孔CoP基薄膜表面结构 | 第117-122页 |
7.4 自支撑多孔Co_2P-Co_3O_4双相薄膜析氧活性和稳定性 | 第122-129页 |
7.5 自支撑CoP基多孔薄膜的析氢活性和稳定性 | 第129-136页 |
7.6 全水电解的稳定性 | 第136-13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8 结论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1-1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