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蛋白质谷氨酰胺酶高产菌株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31页
    1.1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第15-22页
        1.1.1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简介第16-17页
        1.1.2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应用第17-20页
        1.1.3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生产方法第20-22页
    1.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第22-27页
        1.2.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22-23页
        1.2.2 原生质体的融合第23-24页
        1.2.3 原生质体的观察第24-26页
        1.2.4 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第26-27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7-31页
第二章 原生质体融合出发菌株的确定第31-47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实验材料第31-35页
        2.2.1 菌株第31页
        2.2.2 培养基第31-32页
        2.2.3 实验溶液第32-33页
        2.2.4 实验药品第33-34页
        2.2.5 实验仪器第34页
        2.2.6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测序引物第34-35页
        2.2.7 生物信息软件第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37页
        2.3.1 培养方法第35页
        2.3.2 菌种保存方法第35页
        2.3.3 模板DNA制备第35页
        2.3.4 核糖体分型第35-36页
        2.3.5 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菌株产酶能力测定第36页
        2.3.6 菌株产生的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序列测定第36-3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2.4.1 菌株来源分析第37-40页
        2.4.2 33株解朊金黄杆菌全自动核糖体分型分析第40-42页
        2.4.3 33株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解朊金黄杆菌产酶能力测定第42-43页
        2.4.4 菌株产生的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序列测定第43-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条件优化第47-71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第47-50页
        3.2.1 菌株第47页
        3.2.2 培养基第47页
        3.2.3 实验溶液第47-48页
        3.2.4 实验药品第48-49页
        3.2.5 实验仪器第49-50页
    3.3 实验方法第50-56页
        3.3.1 培养方法第50页
        3.3.2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第50-53页
        3.3.3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优化第53-54页
        3.3.4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第54-55页
        3.3.5 原生质体显微镜观察第55-5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6-69页
        3.4.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第56-63页
        3.4.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优化第63-64页
        3.4.3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第64-67页
        3.4.4 原生质体显微镜观察第67-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多轮递推式原生质体融合选育高产菌株第71-89页
    4.1 前言第71页
    4.2 实验材料第71-75页
        4.2.1 菌株第71页
        4.2.2 培养基第71页
        4.2.3 实验溶液第71-73页
        4.2.4 实验药品第73-74页
        4.2.5 实验仪器第74-75页
    4.3 实验方法第75-77页
        4.3.1 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第75页
        4.3.2 48孔板初筛第75-76页
        4.3.3 48孔板复筛第76页
        4.3.4 试管复筛第76页
        4.3.5 摇瓶复筛第76页
        4.3.6 菌株保存第76页
        4.3.7 多轮递推式融合第76-77页
        4.3.8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第77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7-86页
        4.4.1 第一轮原生质体融合第77-79页
        4.4.2 第二轮原生质体融合第79-81页
        4.4.3 第三轮原生质体融合第81-83页
        4.4.4 第四轮原生质体融合第83-84页
        4.4.5 原生质体融合筛选统计第84-86页
        4.4.6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第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五章 高产菌株性质分析第89-112页
    5.1 前言第89页
    5.2 实验材料第89-92页
        5.2.1 菌株第89页
        5.2.2 培养基第89页
        5.2.3 实验溶液第89-90页
        5.2.4 实验药品第90-91页
        5.2.5 实验仪器第91-92页
    5.3 实验方法第92-95页
        5.3.1 生长产酶曲线测定第92页
        5.3.2 高产菌株碳源、氮源利用情况分析第92-93页
        5.3.3 结合乳糖自诱导培养基的优化第93-94页
        5.3.4 发酵培养基补加优化第94页
        5.3.5 重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4-95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95-110页
        5.4.1 高产菌株与出发菌株生长产酶曲线第95-97页
        5.4.2 高产菌株碳源、氮源利用情况分析第97-100页
        5.4.3 结合乳糖自诱导培养基的优化第100-101页
        5.4.4 发酵培养基补加优化第101-104页
        5.4.5 重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4-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附录第115-118页
附件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沙棘籽黄酮促进脂肪和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产谷氨酰胺转氨酶的茂源链霉菌高产菌株高产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