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第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5页 |
1.3 选题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1.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6页 |
1.3.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1.4 电子政务的基本内涵 | 第17-19页 |
1.4.1 政务网站的概念 | 第17页 |
1.4.2 电子政务的概念 | 第17-18页 |
1.4.3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 第18页 |
1.4.4 三者之间的联系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务网站建设的现状 | 第20-25页 |
2.1 我国政务网站建设的历程和趋势 | 第20-22页 |
2.1.1 我国政务网站建设的历程 | 第20-21页 |
2.1.2 我国政务网站建设的趋势 | 第21-22页 |
2.2 我国政务网站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2.1 规划不到位,网站服务结构存在“供需错配” | 第22页 |
2.2.2 管理碎片化,网站运行模式存在“成本黑洞” | 第22-23页 |
2.2.3 评估标准差异大, 网站质量水平存在“潮汐周期” | 第23页 |
2.3 选择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进行案例分析的原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案例描述 | 第25-33页 |
3.1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背景 | 第25-27页 |
3.1.1 成都高新区经济与区划概况 | 第25页 |
3.1.2 成都高新区建设新政务网站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3.2 成都高新区推进政务网站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历程 | 第27-28页 |
3.2.1 总体思路 | 第27页 |
3.2.2 建设历程 | 第27-28页 |
3.3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具体做法 | 第28-30页 |
3.3.1 在规划上,从“自我”到“公众”为中心转换 | 第28-29页 |
3.3.2 在管理体制上,将“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 | 第29页 |
3.3.3 在绩效评估上,变“软约束”为“硬约束” | 第29-30页 |
3.4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主要成效 | 第30-31页 |
3.4.1 政务网站成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站式”入口 | 第30页 |
3.4.2 形成灵活的管理体制,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 第30页 |
3.4.3 形成高效实用的绩效评估体系,平滑公共服务质量 | 第30-31页 |
3.5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典型性 | 第31-33页 |
3.5.1 规划兼顾用户需求和应用实践 | 第31页 |
3.5.2 管理体制兼顾矩阵化、扁平化和科层次特点 | 第31-32页 |
3.5.3 绩效评估从各自为政到多元一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规划分析 | 第33-37页 |
4.1 规划在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 第33-34页 |
4.1.1 规划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内容 | 第33页 |
4.1.2 规划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重点 | 第33-34页 |
4.1.3 规划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寿命 | 第34页 |
4.2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规划制定的原则 | 第34-35页 |
4.2.1 从提供公共服务的适宜性角度制定 | 第34-35页 |
4.2.2 从与公众交流中所处的角色地位制定 | 第35页 |
4.2.3 从延长产品成熟期的角度制定 | 第35页 |
4.3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规划执行的经验 | 第35-37页 |
4.3.1 从内容规划角度,提升一线人员工作积极性 | 第35-36页 |
4.3.2 从场景规划角度,保障重点业务的快速响应 | 第36页 |
4.3.3 从安全规划角度,保证业务运行的长期稳定性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管理体制分析 | 第37-42页 |
5.1 管理体制在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 第37-38页 |
5.1.1 管理体制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队伍 | 第37页 |
5.1.2 管理体制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成本 | 第37-38页 |
5.1.3 管理体制决定着政务网站的服务效果 | 第38页 |
5.2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管理体制的组成 | 第38-40页 |
5.2.1 以宣传部门为主线的机构设置 | 第38-39页 |
5.2.2 有效降低业务成本的知识管理体系 | 第39-40页 |
5.2.3 多方参与业务优化的模拟参谋系统 | 第40页 |
5.3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管理体制的经验 | 第40-42页 |
5.3.1 多挖掘现有资源,“从下到上”减少信息孤岛 | 第40-41页 |
5.3.2 通过技术实现分权激励机制,增强授权主动性 | 第41页 |
5.3.3 扩张前台权限集合“网站+”,提升服务便捷度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绩效评估分析 | 第42-45页 |
6.1 绩效评估在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 第42页 |
6.1.1 绩效评估决定着政务网站服务的实际重点 | 第42页 |
6.1.2 绩效评估决定着政务网站服务的稳定性成本 | 第42页 |
6.2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6.2.1 专项评估体系保障网站服务项目的重点 | 第43页 |
6.2.2 日常评估体系保障网站服务质量的稳定 | 第43页 |
6.3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经验 | 第43-45页 |
6.3.1 激发人员的自组织能力,培养日常自评习惯 | 第44页 |
6.3.2 结合部门年度绩效评估,形成全员关注机制 | 第44-45页 |
第七章 成都高新区政务网站建设的启示 | 第45-49页 |
7.1 定位准确的规划是政务网站的资源保障 | 第45-46页 |
7.1.1 以用户为中心,提高资源覆盖面 | 第45页 |
7.1.2 以场景整合为实现方式,提高资源精准度 | 第45页 |
7.1.3 以多种平台为载体,提高资源获取度 | 第45-46页 |
7.2“三集”管理体制是政务网站的低成本运行保障 | 第46-47页 |
7.2.1 信息集中,降低信息分割成本 | 第46页 |
7.2.2 资源集约,降低全区服务运行成本 | 第46页 |
7.2.3 知识集约降低全区服务培训成本 | 第46-47页 |
7.3 复合绩效评估体系是政务网站的质量保障 | 第47-49页 |
7.3.1 分解日常与专项,降低绩效评估目标模糊度 | 第47页 |
7.3.2 实行综合评估法,提升绩效评估目标简易度 | 第47页 |
7.3.3 实施电子化监测,提升绩效评估目标自动化度 | 第47-4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