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远动开关配置优化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开关配置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接触网供电及故障处理方法 | 第18-26页 |
2.1 接触网及其供电方式 | 第18-21页 |
2.1.1 接触网结构 | 第18-19页 |
2.1.2 接触网的供电方式 | 第19-21页 |
2.1.3 接触网的工作特点 | 第21页 |
2.2 接触网故障类型 | 第21-22页 |
2.3 影响接触网故障恢复时间的因素 | 第22-24页 |
2.4 接触网故障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故障点定位的矩阵算法改进 | 第26-38页 |
3.1 接触网拓扑结构 | 第26-31页 |
3.1.1 图的矩阵表示 | 第26-29页 |
3.1.2 接触网拓扑结构和数据结构 | 第29-31页 |
3.2 故障点定位的矩阵算法改进 | 第31-34页 |
3.2.1 既有矩阵算法的原理 | 第31页 |
3.2.2 新型矩阵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3.2.3 算法流程对比 | 第33-34页 |
3.3 新型矩阵故障算法的应用 | 第34-37页 |
3.3.1 单线电气化铁路故障定位 | 第34-36页 |
3.3.2 复线电气化铁路故障定位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故障下的通过能力分析与计算 | 第38-52页 |
4.1 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38-42页 |
4.1.1 铁路通过能力概念 | 第38页 |
4.1.2 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4.1.3 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和种类 | 第39-42页 |
4.2 正常条件下的通过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3 故障下的通过能力分析 | 第43-48页 |
4.3.1 瞬时故障时的通过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4.3.2 永久性故障时的通过能力分析 | 第44-48页 |
4.4 故障下的通过能力计算 | 第48-51页 |
4.4.1 不同列车间隔时间下的通过能力计算分析 | 第48-49页 |
4.4.2 不同故障下的通过能力计算分析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接触网开关优化配置 | 第52-74页 |
5.1 远动开关配置方案 | 第52-53页 |
5.2 配置方案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 第53-57页 |
5.2.1 列车运行阻力分析 | 第53-54页 |
5.2.2 列车运行过程的数学方程 | 第54-56页 |
5.2.3 列车滑行过程分析 | 第56-57页 |
5.3 开关数量优化建型 | 第57-59页 |
5.3.1 隔离故障后的通过能力计算 | 第58页 |
5.3.2 开关配置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5.4 基于贪婪算法的远动开关数量优化研究 | 第59-62页 |
5.4.1 贪婪算法理论 | 第59-60页 |
5.4.2 开关数量优化的程序设计 | 第60-62页 |
5.5 算例分析计算 | 第62-66页 |
5.5.1 列车运行阻力计算 | 第62-63页 |
5.5.2 优化程序在开关数量优化上的应用 | 第63-66页 |
5.6 开关优化配置的校验 | 第66-73页 |
5.6.1 列车滑行距离和时间校验 | 第66-68页 |
5.6.2 列车滑行过程中的关系分析 | 第68-69页 |
5.6.3 滑行时间与正常时间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