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熵权法 | 第18页 |
2.1.2 风险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2页 |
2.2.1 WBS与RBS | 第19-20页 |
2.2.2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0-22页 |
3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2-38页 |
3.1 盾构施工法的概念及原理 | 第22-23页 |
3.2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的RBS分析 | 第23-35页 |
3.2.1 地铁盾构施工过程的WBS分解 | 第23页 |
3.2.2 盾构施工前期准备的RBS分析 | 第23-25页 |
3.2.3 盾构始发与接收的RBS分析 | 第25-27页 |
3.2.4 正常段盾构掘进施工的RBS分析 | 第27-29页 |
3.2.5 隧道管片拼装阶段的RBS分析 | 第29-30页 |
3.2.6 同步注浆阶段的RBS分析 | 第30-31页 |
3.2.7 特殊施工环境下盾构施工的RBS分析 | 第31-32页 |
3.2.8 施工人员健康的RBS分析 | 第32-34页 |
3.2.9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RBS分析小结 | 第34-35页 |
3.3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5-36页 |
3.4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指标体系具体构成 | 第36-38页 |
4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51页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1页 |
4.1.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38-39页 |
4.1.2 结构熵权法的应用步骤 | 第39-41页 |
4.2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第41-46页 |
4.2.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 第41-42页 |
4.2.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 | 第42-46页 |
4.3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4.3.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46-47页 |
4.3.2 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 第47-51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1-66页 |
5.1 工程项目简介 | 第51-55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51页 |
5.1.2 周边建筑物及交通状况 | 第51页 |
5.1.3 工程地质特征及地下水情况 | 第51-53页 |
5.1.4 盾构主要参数 | 第53-55页 |
5.2 大连地铁特殊施工环境下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 第55-57页 |
5.2.1 盾构穿越溶洞区施工风险分析 | 第55页 |
5.2.2 盾构穿越卵石层施工风险分析 | 第55-56页 |
5.2.3 盾构穿越202轨道施工风险分析 | 第56页 |
5.2.4 大连地铁盾构施工安全调查问卷设计 | 第56-57页 |
5.3 大连地铁盾构施工区间安全评价 | 第57-63页 |
5.3.1 二级指标灰色测评系数计算 | 第57-61页 |
5.3.2 一、二级指标灰色评价权矩阵确定 | 第61-62页 |
5.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第62-63页 |
5.4 大连特殊施工环境下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第63-66页 |
5.4.1 盾构穿越溶洞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第63-64页 |
5.4.2 盾构穿越卵石层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第64页 |
5.4.3 盾构穿越202轨道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