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空间的塑造研究--从路易斯·康的空间精神思想出发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2 相关概念释义 | 第24-25页 |
1.2.1 精神 | 第24页 |
1.2.2 空间精神 | 第24-25页 |
1.2.3 静谧空间 | 第2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路易斯·康的空间精神思想分析 | 第33-39页 |
2.1 静谧与光明 | 第33-36页 |
2.2 对静谧的领悟 | 第36-37页 |
2.3 静谧空间塑造的思想启示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安居的宁静空间塑造 | 第39-71页 |
3.1 纳入自然带来宁静——塑造“安” | 第40-49页 |
3.1.1 围合自然 | 第40-43页 |
3.1.2 框景自然 | 第43-46页 |
3.1.3 光线侵入 | 第46-49页 |
3.2 稳定围合提供庇护——塑造“居” | 第49-59页 |
3.2.1 几何稳定 | 第49-52页 |
3.2.2 自我围合 | 第52-55页 |
3.2.3 整体围合 | 第55-59页 |
3.3 纯化空间净化心境——连接“安”和“居” | 第59-64页 |
3.3.1 材质简单朴素 | 第59-61页 |
3.3.2 界面简洁通透 | 第61-64页 |
3.4 案例比较与总结 | 第64-69页 |
3.4.1 横向比较 | 第67页 |
3.4.2 纵向比较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敬畏的神秘空间塑造 | 第71-97页 |
4.1 尺度展现空间力量——塑造“畏” | 第72-78页 |
4.1.1 大尺度的面状体 | 第72-74页 |
4.1.2 大尺度的几何形 | 第74-78页 |
4.2 秩序营造空间意境——塑造“敬” | 第78-86页 |
4.2.1 轴向的秩序 | 第78-82页 |
4.2.2 向心的秩序 | 第82-86页 |
4.3 材质调节空间气质——平衡“敬”与“畏” | 第86-90页 |
4.3.1 材质的冷暖感受 | 第86-88页 |
4.3.2 材质的简洁运用 | 第88-90页 |
4.4 案例比较与总结 | 第90-95页 |
4.4.1 横向比较 | 第93页 |
4.4.2 纵向比较 | 第93-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空间光影与精神释放 | 第97-112页 |
5.1 光与影塑造形体 | 第97-101页 |
5.1.1 光影突出几何形 | 第98页 |
5.1.2 光影随形体轮廓转折 | 第98-99页 |
5.1.3 光影表现形体秩序 | 第99-101页 |
5.2 光形成朦胧光域 | 第101-103页 |
5.2.1 垂直的朦胧光域 | 第101-103页 |
5.2.2 水平的朦胧光域 | 第103页 |
5.3 光引导精神释放 | 第103-107页 |
5.3.1 光在轴向秩序中的引导 | 第103-105页 |
5.3.2 光在向心秩序中的引导 | 第105-107页 |
5.4 整体分析与总结 | 第107-111页 |
5.4.1 整体分析 | 第107-109页 |
5.4.2 先抑后扬 | 第109-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6.1 静谧空间的塑造方法 | 第112-113页 |
6.2 静谧空间的适用范围 | 第11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