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7页 |
1 骨组织修复与骨组织工程概述 | 第11-13页 |
1.1 自体骨移植 | 第11页 |
1.2 同种异体骨移植 | 第11-12页 |
1.3 异种骨移植 | 第12页 |
1.4 骨组织工程 | 第12-13页 |
2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概述 | 第13-18页 |
2.1 天然生物材料 | 第14-16页 |
2.2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6-17页 |
2.3 生物衍生材料 | 第17页 |
2.4 生物陶瓷 | 第17-18页 |
2.5 金属材料 | 第18页 |
3 生长因子与载体 | 第18-24页 |
3.1 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 | 第18-19页 |
3.2 药用微球载体材料 | 第19-21页 |
3.3 壳聚糖及其微球 | 第21-24页 |
3.3.1 壳聚糖概述 | 第21-23页 |
3.3.1.1 结构特征 | 第21页 |
3.3.1.2 理化性质 | 第21-22页 |
3.3.1.3 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优势 | 第22-23页 |
3.3.2 微球制备 | 第23-24页 |
3.3.2.1 乳化交联法 | 第23页 |
3.3.2.2 离子凝胶法 | 第23页 |
3.3.2.3 复凝聚法 | 第23页 |
3.3.2.4 喷雾干燥法 | 第23-24页 |
4 种子细胞 | 第24页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5.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6 创新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对TGF-β1和BMP-2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27-60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1.2 空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检测 | 第29-31页 |
1.2.1 乳化交联法 | 第29-30页 |
1.2.1.1 水相的制备 | 第29页 |
1.2.1.2 油相的制备 | 第29页 |
1.2.1.3 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1.2.1.4 微球检测 | 第30页 |
1.2.2 离子凝胶法 | 第30-31页 |
1.2.2.1 调节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 | 第30-31页 |
1.2.2.2 调节壳聚糖溶液pH值 | 第31页 |
1.2.2.3 微球检测 | 第31页 |
1.3 载药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第31-32页 |
1.4 ELISA检测以及载药率和吸附率计算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58页 |
2.1 制备条件对空白壳聚糖微球质量的影响 | 第33-44页 |
2.1.1 乳化交联法 | 第33-40页 |
2.1.1.1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2.1.1.2 醋酸浓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1.1.3 壳聚糖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1.1.4 油水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2.1.1.5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1.6 交联温度的影响 | 第38页 |
2.1.1.7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1.1.8 微球扫描电镜图 | 第39-40页 |
2.1.2 离子凝胶法 | 第40-44页 |
2.1.2.1 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的影响 | 第40-42页 |
2.1.2.2 壳聚糖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 吸附性能 | 第44-58页 |
2.2.1 对TGF-β1单独吸附性能 | 第44-49页 |
2.2.1.1 TGF-β1标准曲线 | 第44-45页 |
2.2.1.2 对TGF-β1吸附曲线 | 第45-47页 |
2.2.1.3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7-49页 |
2.2.2 对BMP-2单独吸附性能 | 第49-53页 |
2.2.2.1 BMP-2标准曲线 | 第49-50页 |
2.2.2.2 对BMP-2吸附曲线 | 第50-51页 |
2.2.2.3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1-53页 |
2.2.3 对TGF-β1和BMP-2同时吸附性能 | 第53-58页 |
2.2.3.1 TGF-β1和BMP-2的标准曲线 | 第53-55页 |
2.2.3.2 对TGF-β1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5-56页 |
2.2.3.3 对BMP-2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6-58页 |
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负载TGF-β1和BMP-2壳聚糖微球复合生物材料颌骨支架的构建及成骨诱导试验 | 第60-84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0-69页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0-62页 |
1.1.1 支架构建用 | 第60页 |
1.1.2 细胞毒性和骨诱导实验用 | 第60-62页 |
1.2 生物材料支架的构建 | 第62页 |
1.3 生物材料支架的表征 | 第62-63页 |
1.3.1 FT-IR | 第62页 |
1.3.2 SEM | 第62页 |
1.3.3 含水率 | 第62-63页 |
1.3.4 孔隙率 | 第63页 |
1.3.5 力学性能 | 第63页 |
1.4 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研究 | 第63-69页 |
1.4.1 复合支架的构建 | 第63-64页 |
1.4.2 细胞毒性测试及成骨诱导实验 | 第64-69页 |
1.4.2.1 细胞复苏 | 第64页 |
1.4.2.2 细胞传代培养 | 第64-65页 |
1.4.2.3 细胞毒性测试 | 第65-66页 |
1.4.2.4 成骨诱导实验 | 第66-6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9-83页 |
2.1 生物材料支架FTIR谱图 | 第69-71页 |
2.2 生物材料支架SEM图 | 第71页 |
2.3 生物材料支架孔隙率和含水率 | 第71-72页 |
2.4 生物材料支架力学性能 | 第72-73页 |
2.5 支架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73-76页 |
2.5.1 细胞增殖曲线 | 第73页 |
2.5.2 细胞培养扫描电镜图 | 第73-76页 |
2.6 复合负载生长因子壳聚糖微球前后支架的比较 | 第76-77页 |
2.7 诱导成骨指标 | 第77-81页 |
2.7.1 ALP的表达 | 第77-78页 |
2.7.2 骨钙素 | 第78-80页 |
2.7.3 Von Kossa矿化结节染色 | 第80-81页 |
2.8 细胞增殖 | 第81-83页 |
2.8.1 显微观察 | 第81页 |
2.8.2 CCK-8 | 第81-82页 |
2.8.3 HE染色 | 第82-83页 |
3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1 结论 | 第84-85页 |
2 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