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清单 | 第11-15页 |
1 引言 | 第15-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9页 |
2.1 草甘膦简介 | 第19-20页 |
2.1.1 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2.1.2 生物特性 | 第20页 |
2.2 草甘膦生产情况 | 第20-22页 |
2.3 草甘膦合成路线 | 第22-25页 |
2.3.1 甘氨酸路线 | 第22-23页 |
2.3.2 亚氨基二乙酸路线(IDA) | 第23-25页 |
2.4 双甘膦氧化合成草甘膦 | 第25-29页 |
2.4.1 直接化学氧化法 | 第25-26页 |
2.4.2 催化氧化法 | 第26-29页 |
2.5 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结构的催化作用及制备工艺 | 第29-31页 |
2.5.1 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结构的催化作用 | 第29-30页 |
2.5.2 介孔氮化碳制备工艺 | 第30-31页 |
2.6 氮负载活性炭对氧化反应催化作用 | 第31-35页 |
2.6.1 含氮结构类型 | 第31-33页 |
2.6.2 反应活性含氮结构 | 第33-35页 |
2.6.3 其他含氮活性炭催化性能规律 | 第35页 |
2.7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2.8 双甘膦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 第36页 |
2.8.1 动力学研究意义 | 第36页 |
2.8.2 双甘膦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36页 |
2.9 双甘膦、草甘膦分析方法介绍 | 第36-39页 |
2.9.1 双甘膦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9.2 草甘膦的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 活性炭表面活性组分与催化性能关系研究 | 第39-53页 |
3.1 新型活性炭催化剂负载的实施与结果 | 第39-41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3.1.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 第40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 双甘膦催化氧化生成草甘膦实验的实施与结果 | 第41-45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 第42-44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3 氨气负载活性炭不同温度条件结果和催化性能考察 | 第45-50页 |
3.3.1 温度因素对活性炭表面含氮结构考察结果 | 第45-49页 |
3.3.2 不同温度条件氨气负载催化剂催化活性考评 | 第49-50页 |
3.4 活性炭表面结构与催化性能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3.5 含氮活性炭催化氧化反应过程推测 | 第51-53页 |
4 新型吡啶负载含氮活性炭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53-64页 |
4.1 吡啶负载活性炭制备及催化结果考评 | 第53-59页 |
4.1.1 烧制温度对吡啶负载普通活性炭负载影响 | 第53-58页 |
4.1.2 不同吡啶负载温度条件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考评 | 第58-59页 |
4.2 新型吡啶负载含氮活性炭性能测试 | 第59-64页 |
4.2.1 吡啶负载含氮活性炭催化性能考察比较 | 第59-61页 |
4.2.2 吡啶负载含氮活性炭催化剂寿命考察 | 第61-64页 |
5 新型活性炭催化剂催化双甘膦氧化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4-84页 |
5.1 实验条件考察与结果 | 第65-69页 |
5.1.1 反应条件考察 | 第65-67页 |
5.1.2 反应速率测定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5.2 宏观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69-77页 |
5.2.1 催化氧化反应对双甘膦及草甘膦的反应级数验证 | 第71-74页 |
5.2.2 氧化反应对溶解氧的反应级数 | 第74-77页 |
5.3 动力学方程参数的确定 | 第77-83页 |
5.3.1 反应速率常数 | 第77-78页 |
5.3.2 表观活化能与指前因子计算 | 第78-82页 |
5.3.3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校验 | 第82-83页 |
5.4 催化剂过量的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