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文化理论论文--文化哲学论文

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自觉”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5-3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20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20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0-33页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概况第20-25页
        1.2.2 国内学界研究概况第25-33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3-36页
        1.3.1 研究思路第33-34页
        1.3.2 研究方法第34-36页
2 文化自觉"是什么"的语境澄明第36-56页
    2.1 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脉络第36-44页
        2.1.1 文化传统的进退维谷期第38-40页
        2.1.2 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文化主体确认期第40-42页
        2.1.3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自觉期第42-44页
    2.2 文化自觉思想的本质规定第44-51页
        2.2.1 文化自觉的本质是文化实践的"自觉"第44-47页
        2.2.2 文化自觉是"文化生命"的自觉涌现第47-49页
        2.2.3 文化自觉是对实践理性"自知"的澄明第49-51页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特殊表现第51-56页
        2.3.1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时空坐标第51-52页
        2.3.2 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历史进路第52-54页
        2.3.3 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第54-56页
3 文化自觉"何以可能"的诠释学反思第56-90页
    3.1 "各美其美"的"时间距离"问题第56-65页
        3.1.1 "各美其美"不是"文化回归"第57-58页
        3.1.2 "各美其美"在时间距离中传承创新第58-61页
        3.1.3 "各美其美"在唯物史观的实践旨趣第61-65页
    3.2 "美人之美"的"文化距离"问题第65-78页
        3.2.1 "美"的文化诠释第66-70页
        3.2.2 "距离"的文化诠释第70-74页
        3.2.3 "世界历史"的文化诠释第74-78页
    3.3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视域融合"问题第78-90页
        3.3.1 "美美与共"在"视域融合"中得以可能第79-82页
        3.3.2 "美美与共"的内在结构:"看、听、说"第82-85页
        3.3.3 "美美与共"的"马中西""三螺旋"互动第85-90页
4 文化自觉"何以发生"的认识论分析第90-113页
    4.1 文化自觉的主体性维度第90-101页
        4.1.1 文化自觉的历史源起第91-94页
        4.1.2 文化自觉的现世图景第94-98页
        4.1.3 文化自觉的"应是"景观第98-101页
    4.2 文化自觉的主体间性维度第101-113页
        4.2.1 主体间性是文化自觉的另一维度第102-104页
        4.2.2 西方文化空间中文化自觉和主体间性第104-107页
        4.2.3 中国文化空间中文化自觉和主体间性第107-110页
        4.2.4 在中西文化对话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110-113页
5 文化自觉"何以实现"的实践诠释第113-153页
    5.1 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内在张力结构第113-127页
        5.1.1 "马魂"的"肯定性——批判性"第115-118页
        5.1.2 "中体"的"至善——伪善"第118-121页
        5.1.3 "西用"的"理性经验——理性诡计"第121-127页
    5.2 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综合创新"观第127-136页
        5.2.1 从文化的"效果历史"到综合的"世界历史"第128-130页
        5.2.2 从文化的"读者视域"到创新的"作者视域"第130-133页
        5.2.3 从文化"诠释循环"的精神内化到实践外化第133-136页
    5.3 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五力互动"论第136-153页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第138-141页
        5.3.2 全民素质的能动力第141-144页
        5.3.3 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第144-146页
        5.3.4 文化产业的创新力第146-149页
        5.3.5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149-153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53-159页
    6.1 结论第153-154页
    6.2 创新点第154-157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作者简介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锌离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下一篇:碳纳米线圈的调控制备及其在SERS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