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1 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1.1 鱼类杂交简介 | 第10页 |
| 1.1.2 鱼类远缘杂交的现状 | 第10-11页 |
| 1.1.3 草鱼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2 鱼类杂交子代的形态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 1.2.1 形态学简介 | 第13页 |
| 1.2.2 鱼类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2.3 杂交子代的形态特性 | 第14页 |
| 1.3 CAST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3.1 钙蛋白酶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 1.3.2 CAST基因结构 | 第16页 |
| 1.3.3 CAST基因与肉质相关性研究 | 第16-17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草鱼×赤眼鳟杂交F_1的形态特征分析 | 第18-28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2.1.1 实验鱼 | 第18页 |
| 2.1.2 主要仪器、试剂 | 第18页 |
| 2.1.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 2.1.4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 2.2.1 外部形态观察 | 第19-21页 |
| 2.2.2 可数性状分析 | 第21页 |
| 2.2.3 可量性状及框架性状分析 | 第21-25页 |
| 2.2.4 多元分析 | 第25-26页 |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 2.3.1 正、反交F_1与亲本的鉴定方法 | 第26页 |
| 2.3.2 正、反交F_1的亲本偏向性 | 第26-27页 |
| 2.3.3 正、反交F_1的超亲本性状 | 第27页 |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草鱼♀×赤眼鳟(?)杂交F_1及其亲本CAST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8-5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3.1.1 材料 | 第28-30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3.1.3 序列分析 | 第32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7页 |
| 3.2.1 PCR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 3.2.2 CASTcDNA序列分析 | 第33-38页 |
| 3.2.3 CAST氨基酸序列及保守结构域预测 | 第38-40页 |
| 3.2.4 蛋白质结构分析 | 第40-43页 |
| 3.2.5 CAST氨基酸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3-44页 |
| 3.2.6 CAST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44-47页 |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 3.3.1 CAST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 第47页 |
| 3.3.2 杂交F_1的遗传与变异 | 第47-48页 |
| 3.3.4 草鱼、正交F_1与赤眼鳟CAST结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草鱼♀×赤眼鳟(?)杂交F_1CAST基因表达分析 | 第50-55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 4.1.1 材料 | 第50-51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4.1.3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 4.2.1 正交F_1各组织CAST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2-53页 |
| 4.2.2 草鱼、赤眼鳟及正交F_1肌肉组织CAST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3页 |
| 4.3 讨论 | 第53-54页 |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