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36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2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3-14页 | 
|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第14页 | 
| 1.7 剔除及脱落处理 | 第14-15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1 样本含量估算 | 第15页 | 
| 2.2 随机方法 | 第15页 | 
| 2.3 盲法 | 第15-16页 | 
| 2.4 对照设计 | 第16页 | 
| 2.5 临床研究路线图 | 第16-17页 | 
| 2.6 伦理原则 | 第17页 | 
| 2.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17页 | 
| 3 治疗方案 | 第17-21页 | 
| 3.1 治疗组 | 第17-20页 | 
| 3.2 对照组 | 第20页 | 
| 3.3 日常调护 | 第20-21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1-24页 | 
| 4.1 一般观察项目 | 第21页 |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21-24页 | 
|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4.4 依从性评价指标 | 第24页 | 
| 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5.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5.2 复发评价 | 第25页 | 
| 6 安全性与依从性评价 | 第25-26页 | 
| 6.1 不良反应的评价 | 第25-26页 | 
| 6.2 安全性分级 | 第26页 | 
| 6.3 依从性评价 | 第26页 | 
| 7 数据集的选择与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 8 研究结果 | 第27-36页 | 
| 8.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第27页 | 
| 8.2 两组基线情况分析 | 第27-30页 | 
| 8.3 疗效分析 | 第30-34页 | 
| 8.4 两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见表18、表19) | 第34-35页 | 
| 8.5 两组依从性比较(见表20)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53页 | 
| 1 祖国医学对多形性日光疹的认识 | 第36页 |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概况 | 第36-37页 | 
| 3 本研究选题思路 | 第37-49页 | 
| 3.1 选题出发点 | 第37页 | 
| 3.2 立法依据 | 第37-38页 | 
| 3.3 火针疗法应用依据 | 第38-44页 | 
| 3.4 选穴依据 | 第44-46页 | 
| 3.5 对照组选取依据 | 第46-47页 | 
| 3.6 观察量表的选择 | 第47-49页 |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探讨 | 第49-53页 | 
| 4.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49页 | 
| 4.2 疗效分析与探讨 | 第49-51页 | 
| 4.3 安全性分析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火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肝郁血瘀证)的优势总结 | 第54-5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第60-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件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80-82页 | 
| 附件三: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 | 第82-83页 |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