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耐草甘膦大豆创制与机制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综述第14-25页
    1.1 转基因安全性第14-16页
        1.1.1 最小化基因盒第14-16页
    1.2 原位转化与方法第16-17页
    1.3 植物对除草剂耐性机制第17-23页
        1.3.1 草甘膦与莽草酸合成途径第18-20页
        1.3.2 靶位点基因扩增产生的拷贝数变异第20-22页
        1.3.3 氨基酸突变第22-23页
        1.3.4 草甘膦分子移位与隔离第23页
        1.3.5 代谢耐性基因与交叉耐性第23页
    1.4 除草剂生物学测定第23-24页
    1.5 除草剂安全剂第24-25页
第2章 大豆草甘膦耐性鉴定与机制分析第25-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植物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试剂与配置方法第26页
        2.1.3 大豆对草甘膦耐性鉴定第26-27页
        2.1.4 核心种质大豆耐性鉴定第27-28页
        2.1.5 草甘膦药害修复实验第28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36页
        2.2.1 中黄56大豆的IC50值第28-31页
        2.2.2 核心种质中不同品种大豆具有不同的IC50值第31-32页
        2.2.3 色氨酸是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一种潜在的安全剂第32-35页
        2.2.4 栽培大豆未能发现有效的草甘膦药害恢复剂第35-36页
    2.3 讨论第36-42页
        2.3.1 大豆下胚轴钩状弯曲作为点施处理部位的生物学与实践意义第36-38页
        2.3.2 大豆草甘膦耐性机制第38-40页
        2.3.3 草甘膦耐性机制研究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2.3.4 可用作转基因大豆安全剂的草甘膦药害修复试剂第41-42页
    2.4 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大豆子房原位转化优化第43-6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3.1.1 菌株与质粒载体第43页
        3.1.2 大豆材料第43-44页
        3.1.3 转化DNA分子的优化实验第44-45页
        3.1.4 影响转化花朵选择的因素调查第45-46页
    3.2 实验结果第46-55页
        3.2.1 不同类型T-DNA边界序列、不同基础结构的最小化基因盒第46-47页
        3.2.2 转染级提取试剂盒更有利于获得大量高纯度质粒第47-48页
        3.2.3 Phusion热启动扩增体系可以提高扩增产物特异性第48-50页
        3.2.4 两种回收方式真实性不同第50页
        3.2.5 两种最小化基因盒子房原位转化统计结果第50-51页
        3.2.6 不同材料的节间距与主茎荚数分布不同第51-52页
        3.2.7 不同播期以及每日不同时段转化影响结荚第52-53页
        3.2.8 不同转化元件影响转化结荚第53-55页
    3.3 讨论第55-63页
        3.3.1 高质量转化DNA分子制备是子房原位转化的基础工作第56-57页
        3.3.2 转化花朵优选方案的建立反映了田间花朵开放群体性、复杂性第57-59页
        3.3.3 转化花朵的结荚率是子房原位转化研究的重要指标第59-61页
        3.3.4 转化结荚率与品种结荚率的关系第61-62页
        3.3.5 “植物工厂”与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第62-63页
    3.4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转基因大豆的分子与表型鉴定第64-7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4.1.1 植物材料以及转基因世代命名第64-65页
        4.1.2 转化T_0材料草甘膦喷施鉴定与PCR鉴定体系建立第65-66页
        4.1.3 转基因T_1种子的南繁育种与草甘膦喷施鉴定第66页
        4.1.4 转基因T_1 PCR鉴定第66页
        4.1.5 转基因T2株系的草甘膦喷施鉴定第66页
        4.1.6 转基因T2株系PCR分子鉴定与后代遗传学分析第66页
        4.1.7 转基因大豆T3代大豆草甘膦点施处理第66-67页
    4.2 实验结果第67-74页
        4.2.1 转基因PCR鉴定体系优化第67-68页
        4.2.2 草甘膦喷施存活的T_0转化大豆分子鉴定为阳性第68-69页
        4.2.3 基于荚位的外源DNA进入胚囊路径分析第69-70页
        4.2.4 转基因后代材料的耐性鉴定第70-73页
        4.2.5 转基因T2材料遗传分析第73-74页
    4.3 讨论第74-76页
        4.3.1 转基因后代遗传的复杂性第74-75页
        4.3.2 草甘麟逐代筛选可能会产生转基因恰合度代价第75-76页
下一步工作计划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90页
致谢第90-91页
个人简历第91-92页
附表1 转化元件制备与质粒检测用引物序列表第92-93页
附表2 最小化基因盒扩增用引物对退火温度与产物大小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高密度SNP标记分析中国240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特征
下一篇: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及农户机收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