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立法及司法完善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立法过程与构成特征 | 第11-17页 |
(一)立法过程 | 第11-14页 |
1.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出台背景 | 第11-12页 |
2.《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的规定 | 第12页 |
3.《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 | 第12-13页 |
4.其他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相关规定 | 第13-14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构成特征 | 第14-17页 |
1.犯罪客体 | 第14-15页 |
2.客观方面 | 第15页 |
3.犯罪主体 | 第15页 |
4.主观方面 | 第15-17页 |
二、立法及司法存在的问题 | 第17-26页 |
(一)立法范围较为狭窄 | 第17-18页 |
1.“虚假信息”的范围规定依然过于狭窄 | 第17-18页 |
2.该罪规定的调整空间范围过于狭窄 | 第18页 |
(二)罪名设置类型不足和虚置化 | 第18-21页 |
1.罪名设置的类型化不足,且与前罪不协调 | 第18-20页 |
2.罪名的冲突与虚置化 | 第20-21页 |
(三)立法原则与适用标准相异 | 第21-24页 |
1.该罪的增设难以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21-22页 |
2.入罪标准及升格刑缺乏标准 | 第22-23页 |
3.“恶意”与“明知”的界定太过严苛 | 第23-24页 |
(四)刑罚设置与适用标准不一 | 第24-26页 |
1.刑罚设置有显简单 | 第24页 |
2.司法实践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适用标准不一 | 第24-26页 |
三、立法及司法完善措施 | 第26-34页 |
(一)适当扩大立法范围 | 第26-27页 |
1.扩大“虚假信息”的内涵 | 第26页 |
2.立法应扩大规范空间范围 | 第26-27页 |
3.适当扩大犯罪主体范围 | 第27页 |
(二)弥补类型不足和虚置化的问题 | 第27-28页 |
1.立法需要类型化 | 第27-28页 |
2.通过法定程序,扩大司法解释 | 第28页 |
(三)行为的界定应当明晰 | 第28-30页 |
1.合理界定编造行为和传播行为 | 第28-29页 |
2.合理认定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方式 | 第29-30页 |
3.明确“恶意”与“明知”的界限 | 第30页 |
(四)统一“社会秩序和空间秩序”定量标准 | 第30-34页 |
1.明确“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定量标准 | 第30-32页 |
2.探索建立界定“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标准体系 | 第32页 |
3.增设附加刑 | 第32-34页 |
四、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