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 金针菇 | 第10页 |
1.1 概况 | 第10页 |
2 蛋白质组学 | 第10-12页 |
2.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0-12页 |
2.1.1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意义 | 第10-11页 |
2.1.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第11页 |
2.1.3 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第11-12页 |
3 食用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3.1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3.1.1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差异蛋白的研究 | 第12-13页 |
3.1.2 不同组织形态中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第13页 |
3.1.3 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差异蛋白研究 | 第13-14页 |
4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16-21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1.2 培养基配方 | 第16页 |
2 方法 | 第16-19页 |
2.1 出发菌株出菇试验 | 第16-17页 |
2.2 出发菌株的单孢分离 | 第17页 |
2.3 出发菌株的细胞核纯化 | 第17-18页 |
2.4 出发菌株的细胞质纯化 | 第18页 |
2.5 样品收集 | 第18-19页 |
3 结果 | 第19页 |
4 讨论 | 第19-20页 |
5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ITRAQ分析低温胁迫下金针菇菌丝蛋白质组 | 第21-36页 |
1 材料 | 第21-22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 蛋白提取与检测 | 第22页 |
2.2 iTRAQ结合2D LC-MS/MS分析 | 第22-24页 |
2.2.1 肽段酶解与定量 | 第22-23页 |
2.2.2 iTRAQ标记 | 第23页 |
2.2.3 液相色谱分离一 | 第23页 |
2.2.4 液相色谱分离二 | 第23-24页 |
2.2.5 质谱鉴定 | 第24页 |
2.3 质谱数据全局分析 | 第24-25页 |
2.4 差异蛋白质筛选 | 第25页 |
2.5 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2.5.1 差异蛋白质GO分析 | 第25页 |
2.5.2 差异蛋白质KEGG富集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1 电泳检测结果 | 第26页 |
3.2 iTRAQ结合2D LC-MS/MS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3.3 质谱数据全局分析 | 第27-29页 |
3.3.1 鉴定蛋白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27页 |
3.3.2 鉴定蛋白质的表达量分布范围分析 | 第27-28页 |
3.3.3 鉴定蛋白质的表达量特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4 鉴定蛋白质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29页 |
3.4 差异蛋白质筛选 | 第29-31页 |
3.5 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4页 |
3.5.1 差异蛋白质GO分析 | 第31-33页 |
3.5.2 差异蛋白质KEGG通路分析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QRT-PCR分析低温胁迫下金针菇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6-47页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3 材料 | 第36-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2.1 金针菇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7页 |
2.2 总RNA反转录成cDNA | 第37-38页 |
2.3 RT-PCR引物序列设计与合成 | 第38-39页 |
2.4 引物退火温度的验证 | 第39-40页 |
2.5 RT-PCR反应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1页 |
3.2 引物退火温度确定 | 第41-42页 |
3.3 RT-PCR | 第42-46页 |
3.3.1 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特异性 | 第42-43页 |
3.3.2 qRT-PCR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页 |
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