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1 不同pH值对蓝莓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不同pH值对蓝莓生长的影响 | 第16页 |
·不同pH值对蓝莓矿质元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植物铁营养代谢 | 第17-22页 |
·植物铁吸收机制 | 第18-20页 |
·植物铁吸收的机制Ⅰ | 第18-19页 |
·植物铁吸收的机制Ⅱ | 第19页 |
·植物铁吸收的机制Ⅲ | 第19-20页 |
·植物铁营养代谢的相关基因 | 第20-22页 |
·机制Ⅰ的相关基因 | 第20-21页 |
·机制Ⅱ的相关基因 | 第21-22页 |
·机制Ⅲ的相关基因 | 第22页 |
3 植物氮营养代谢 | 第22-30页 |
·植物对氮素吸收同化的过程 | 第23-26页 |
·NH_4~+-N和NO_3~-N的吸收运输系统 | 第23-24页 |
·NH_4~+-N和NO_3~-N的同化作用 | 第24-26页 |
·植物氮营养代谢的相关基因 | 第26-30页 |
·氮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 | 第26-28页 |
·硝酸还原相关基因 | 第28-29页 |
·氨同化相关基因 | 第29-30页 |
4 转录组概述 | 第30-31页 |
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介绍 | 第31页 |
6 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应用 | 第31-32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 第34-115页 |
第一章 浙江主栽的5个蓝莓品种对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的适应性 | 第34-44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光系统Ⅱ的Fv/Fm测定 | 第35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36页 |
·铁螯合还原酶(FCR)活性的测定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对蓝莓植株地上部及根部表型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对蓝莓叶片Fv/Fm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对蓝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对蓝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pH根际土壤处理对蓝莓根系和叶片FCR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不同pH处理下蓝莓根系转录组分析 | 第44-69页 |
1 引言 | 第44-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不同pH水培处理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9页 |
·RNA提取和检测 | 第46-47页 |
·蓝莓根系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47页 |
·原始测序数据reads的过滤 | 第47页 |
·序列Trinity组装及拼接 | 第47页 |
·序列功能注释 | 第47-48页 |
·序列GO分类 | 第48页 |
·序列代谢途径(KEGG)分析 | 第48页 |
·预测编码蛋白框(CDS) | 第48页 |
·序列SSR与SNP分析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6页 |
·总RNA的浓度与质量 | 第49-50页 |
·转录组测序的质量和产量统计 | 第50页 |
·转录组组装结果 | 第50-52页 |
·序列组装结果统计 | 第50-51页 |
·Mixed-Contig和Mixed-Unigene序列长度分布情况 | 第51-52页 |
·Mixed-Unigene序列的注释结果统计 | 第52-53页 |
·Mixed-Unigene序列的NR分析 | 第53-54页 |
·Mixed-Unigene序列的COG分析 | 第54-55页 |
·Mixed-Unigene序列的GO分类 | 第55-56页 |
·Mixed-Unigene序列代谢途径分析 | 第56-63页 |
·Mixed-Unigene编码区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长度分布情况 | 第63-64页 |
·Mixed-Unigene序列SSR分析 | 第64-65页 |
·Mixed-Unigene序列SNP分析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三章 不同pH处理下蓝莓根系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69-93页 |
1 引言 | 第69-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不同pH值水培处理 | 第70页 |
·试验方法 | 第70-73页 |
·表达谱文库的构建、测序和原始reads的过滤 | 第70页 |
·基因覆盖度分布统计 | 第70页 |
·基因表达量的计算 | 第70-71页 |
·两两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 第71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Pathway显著富集分析 | 第71-72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72页 |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72-7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3-90页 |
·3个表达谱文库测序结果 | 第73-77页 |
·表达谱文库测序数据结果统计 | 第73-74页 |
·表达谱文库测序质量评估 | 第74-75页 |
·表达谱文库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75-76页 |
·表达谱文库测序随机性分析 | 第76-77页 |
·3个表达谱文库基因覆盖度分布统计 | 第77-78页 |
·不同pH下蓝莓根系差异表达基因模式变化分析 | 第78-79页 |
·不同pH下蓝莓根系差异表达基因GO显著富集分析 | 第79-81页 |
·不同pH下蓝莓根系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显著富集分析 | 第81-83页 |
·蓝莓根系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分析 | 第83-84页 |
·不同pH下蓝莓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84-8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RPKM表达量与qRT-PCR验证分析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3页 |
第四章 不同pH和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生理及氮、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3-113页 |
1 引言 | 第93-9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 | 第94页 |
·试验方法 | 第94-97页 |
·光系统Ⅱ的Fv/Fm测定 | 第94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94-95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95页 |
·根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第95页 |
·根中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95页 |
·铁螯合还原酶(FCR)活性的测定 | 第95页 |
·总RNA的提取与cDNA一链的合成 | 第95-96页 |
·氮、铁代谢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96-97页 |
·数据处理 | 第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0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根部的表观影响 | 第97-98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叶片Fv/Fm的影响 | 第98-99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根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根中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蓝莓根系和叶片FCR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个处理样品总RNA的浓度与质量 | 第105-106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pH值及不同氮源处理对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4 讨论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件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