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关于健身气功教学评价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教学评价认识 | 第13页 |
| ·我国学者对教学评价的认识 | 第13页 |
| ·外国学者对教学评价认识 | 第13页 |
| ·体育教学评价 | 第13-14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 第14页 |
| ·国外健身气功方面探析历程 | 第14-15页 |
| ·我国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 第15-18页 |
| ·健身气功教学方法研究 | 第15页 |
| ·健身气功教学模式研究方面 | 第15-16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学体会研究方面 | 第16-17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与对策方面 | 第17-18页 |
| 2 导论 | 第18-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有利于教学定向管理 | 第19页 |
| ·有利于教学改革 | 第19-20页 |
| ·对健身气功教师队伍组建及教学水平提高有促进 | 第20页 |
|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及学习能动性有帮助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0-2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21页 |
| ·实验法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 3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功能和特点 | 第23-25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功能 | 第23-24页 |
| ·诊断功能 | 第23页 |
| ·激励功能 | 第23页 |
| ·调控功能 | 第23页 |
| ·教学功能 | 第23-24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特征表现 | 第24-25页 |
|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客观性 | 第24页 |
| ·评价过程有序性 | 第24页 |
| ·体育教学评价的即时性 | 第24页 |
| ·体育教学评价功能决策性 | 第24-25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的手段 | 第25-26页 |
| ·诊断、形成、终结性评价 | 第25页 |
|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 | 第25页 |
| ·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 第25-26页 |
| ·外部和内部参与者的评价 | 第26页 |
| ·建立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 第26-28页 |
| ·方向性原则 | 第26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26-27页 |
| ·可测性原则 | 第27页 |
| ·可接受性原则 | 第27-28页 |
| 4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6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分析 | 第28-3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是目标细化 | 第28页 |
| ·确定“权重” | 第28页 |
| ·建立指标体系条件与要求 | 第28-29页 |
| ·健身气功指标体系建立遵循原则 | 第29-31页 |
| ·充分体现体育评价特征原则 | 第29页 |
| ·突出重点的原则 | 第29页 |
| ·独立性原则 | 第29-30页 |
| ·可测性原则 | 第30页 |
|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体系中指标体系构成与内容分析 | 第31-36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 第31页 |
| ·指标体系结构构想 | 第31-32页 |
| ·评价体系指标收集 | 第32-36页 |
| ·高校养生术班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成认知 | 第33页 |
|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对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指标构成的认知 | 第33-34页 |
| ·高校养生功评价体系指标构成认知 | 第34-36页 |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 ·形成原始指标框架 | 第36-39页 |
| ·确立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指标体系 | 第39-42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指标体系专家初次评定 | 第39-42页 |
|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确立 | 第42-47页 |
| ·评价体系信度检验 | 第42-44页 |
| ·评价体系确立 | 第44-46页 |
| ·教师评价体系内容分析 | 第46-47页 |
| ·效果指标分析 | 第46页 |
| ·过程指标分析 | 第46-47页 |
| ·评价指标分析 | 第47页 |
| ·准备指标分析 | 第47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58页 |
| ·确定指标权重方法(AHP) | 第47-50页 |
| ·权重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7-49页 |
| ·层次分析法操作流程 | 第49-50页 |
| ·高校健身气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4页 |
| ·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简述及应用检验 | 第54-58页 |
| ·评价体系操作简述 | 第54-56页 |
| ·评价体系的应用检验 | 第56-58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建议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件 | 第63-85页 |
| 附件1 高校健身气功构成指标开放性问卷 | 第63-64页 |
| 附件2 高校健身气功评价指标 | 第64-67页 |
| 附件3 高校健身气功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第67-71页 |
| 附件4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 第71-75页 |
| 附件5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75-82页 |
| 附件6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教学评分表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