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6-17页 |
| 1 绪论 | 第17-27页 |
| ·兽药残留分类 | 第17-18页 |
| ·兽药残留危害 | 第18-19页 |
| ·人体危害 | 第18页 |
| ·环境污染 | 第18-19页 |
| ·耐药性增强 | 第19页 |
| ·经济损失 | 第19页 |
| ·兽药残留现状 | 第19-20页 |
| ·兽药检测方法 | 第20-25页 |
|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 第20-21页 |
| ·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LC) | 第21页 |
| ·质谱方法(Mass Spectrometry,MS) | 第21-22页 |
| ·免疫方法 | 第22页 |
|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 第22-23页 |
| ·生物传感器法(Biosensor) | 第23页 |
| ·新技术——悬浮芯片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立题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2 羧基微球的制备 | 第27-34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内容 | 第28-29页 |
| ·分散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微球 | 第28页 |
| ·沉降分离法筛选微球 | 第28-29页 |
| ·后修饰法羧基化微球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分散聚合法合成的微球粒径分析 | 第29-30页 |
| ·沉降分离法筛选后的微球粒径分析 | 第30-31页 |
| ·羧基化微球红外表征 | 第31-32页 |
| ·羧基化微球粒径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3 单一兽药残留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研究 | 第34-5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 ·试剂 | 第34-35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缓冲溶液配制 | 第35页 |
| ·实验内容 | 第35-39页 |
| ·兽药抗原与微球偶联方法 | 第35-36页 |
| ·兽药抗原与微球偶联的验证方法 | 第36页 |
| ·悬浮芯片技术检测步骤 | 第36-37页 |
| ·羊抗兔二抗和羊抗鼠二抗标记的PE荧光信号识别实验 | 第37页 |
| ·偶联缓冲溶液选择 | 第37页 |
| ·七种兽药抗原加入量优化 | 第37-38页 |
| ·七种兽药抗体加入量优化 | 第38页 |
| ·两种PE荧光标记二抗稀释倍数优化 | 第38页 |
| ·一抗、二抗孵育时间优化 | 第38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标准曲线建立 | 第38-39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39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回收率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 ·羊抗兔二抗和羊抗鼠二抗标记的PE荧光信号识别实验 | 第39-40页 |
| ·兽药抗原与微球偶联的验证 | 第40-41页 |
| ·偶联缓冲液选择 | 第41-42页 |
| ·七种兽药抗原加入量优化 | 第42-43页 |
| ·七种兽药抗体加入量优化 | 第43-44页 |
| ·两种PE荧光标记二抗稀释倍数优化 | 第44-45页 |
| ·一抗、二抗孵育时间优化 | 第45-46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47-48页 |
| ·单一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回收率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4 兽药多残留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研究 | 第50-61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 ·试剂 | 第50-51页 |
| ·仪器 | 第51页 |
| ·缓冲溶液 | 第51页 |
| ·实验内容 | 第51-53页 |
| ·检测步骤 | 第51-52页 |
| ·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实验 | 第52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标准曲线 | 第52-53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53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回收率 | 第53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重现性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 ·特异性识别实验 | 第53-56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57-59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回收率 | 第59页 |
| ·悬浮芯片技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重现性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5 悬浮芯片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比较 | 第61-66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 ·试剂 | 第61-62页 |
| ·仪器 | 第62页 |
| ·缓冲溶液 | 第62页 |
| ·实验内容 | 第62页 |
| ·七种兽药抗原、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 | 第62页 |
| ·七种兽药的ELISA标准曲线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 ·七种兽药抗原、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 | 第62-63页 |
| ·七种兽药的ELISA标准曲线 | 第63页 |
| ·悬浮芯片技术与ELISA比较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总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附录A | 第75-78页 |
| 附录B | 第78-81页 |
| 附录C | 第81-84页 |
| 作者简历 | 第84页 |